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Oxycheilinus arenatus  
發音 
Oxycheilinus arenatus斑點尖唇魚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0) 棲息深度 25 - 46公尺
中文名 斑點尖唇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砂尖唇魚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斑點龍、汕散仔、闊嘴郎、斑點鸚鯛、紅四齒(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東北部、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留尼旺島 
同種異名 Cheilinus arenatus, Cheilinus notophthalmus, Oxycheilinus mentalis, Oxycheilinus notophthalmus   
參考文獻 Westneat, M.W., 2001. Labridae. Wrasses, hogfishes, razorfishes, corises, tuskfishes.. p. 3381-3467. In K.E. Carpenter and V. Niem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  Cuvier, G. etc. 1839 Carpenter, K. E. etc. 2001 
典藏標本 FRIP21091 NMMBP08526  
英文俗名 Thin-line maori wrasse; Arenatus wrasse; Speckled maori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背面平直。吻長,突出;鼻孔每側 2個;口中大,前位,略可向前伸出;上下頜各具錐形齒一列,前端各有一對大犬齒;前鰓蓋骨邊緣具距齒,左右鰓膜癒合,不與峽部相逢;體被大形圓鱗。D. IX, 10;A. III, 8-11;P.12;幼魚尾鰭圓形,成魚尾鰭內凹;腹鰭短而延長。幼魚體白色,頭及體側散布橘紅斑駁,體側中央具一暗色縱帶,或斷裂成5-6段。成魚體粉紅至橘紅色,而具淡色斑點或斑駁,體側中央具一暗色縱帶;背鰭第I-III棘膜具黑斑;尾鰭上下葉緣橙紅色,中央暗色,末緣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急陡礁坡的洞穴且軟珊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繁生的水域,深度約在25-46公尺左右。主要以甲殼類、小魚以及小蝦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到馬歇爾群島及薩摩亞,北至臺灣海域等。臺灣綠島有發現。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以一支釣、延繩釣或潛水鏢魚較有可能捕獲。可被當作觀賞魚,亦可食用,但產量較少。是臺灣新紀錄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