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maturus melanobranchus  
發音 
Parmaturus melanobranchus黑鰓盾尾鯊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命名者 (Chan, 1966) 棲息深度 549 - 979公尺
中文名 黑鰓盾尾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貓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23 Scyliorh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黑鰓盾尾鯊 
最大體長 8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沙魚、黑鰓貓鮫 
世界分布 臺灣至南中國海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香港 
同種異名 Dichichthys melanobranchus, Figaro melanobranchus, Figaro piceus, Galeus piceus, Parmaturus melanobranchius   
參考文獻 Chan, W. L. 1966. New shark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Zoology (London) v. 148: 218-237, Pls. 1-3; Compagno, L.J.V. 1984. 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 4. Sharks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shark species known to date. Part 2 - Carcharhiniformes. FAO Fish. Synop. 125(4/2):251-655.   Chan, W. L. 1966 Compagno, L.J.V. 1984 
典藏標本 ASIZP0074773  
英文俗名 Blackgill catshar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型修長,近似圓柱形或稍縱扁。頭短而寬扁;尾部細長側扁。吻短,小於口寬之半。眼大,長橢圓形。鼻孔斜列,位於口前,前鼻瓣有三角形突出,後鼻瓣發達,被前鼻瓣所覆蓋。口寬大,亞弧形;上下唇褶發達;齒細小,正中齒小,3齒尖型,兩側4-5齒尖型,多行使用。噴水孔小,近圓形,位於眼後。盾鱗近尖盾形,3棘突3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小,約為第二背鰭的1/2,起點與腹鰭基底後部相對,前緣微凸,後緣圓鈍形;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幾同形,起點在臀鰭基底中央的上方;臀鰭較高,後端微凹,後角微凸;腹鰭小於第二背鰭;胸鰭中大,近長圓形;尾鰭狹長,背及腹緣各具2-3縱行鋸齒狀大鱗;上葉發達,下葉前部微突出,與中部連合,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與上葉相連幾呈截形。體淡褐色,眼緣及各鰭邊緣深褐色,鰓腔黑褐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泥底斜坡的底棲性魚類。卵生。生態習性了解不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南中國海及臺灣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捕獲魚體較小,故以下雜魚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