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eristedion liorhynchus  
發音 
Peristedion liorhynchus光吻黃魴鮄
by: 吳宗翰
命名者 (Günther, 1872) 棲息深度 140 - 540公尺
中文名 光吻黃魴鮄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黃魴鮄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1 Peristed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光吻黃魴鮄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雞角、角仔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Gargariscus prionocephalus, Heminodus japonicus, Paraheminodus murrayi, Peristedion picturatum, Peristethus liorhynch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Günther, A. 1872 Talwar, P.K. etc. 197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3209 ASIZP0064103 ASIZP0071062 ASIZP0073795 ASIZP0804434 ASIZP0914434 ASIZP0916296 NMMBP03832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mooth-nosed searobin; Armoured gurnard; Sea rob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狹平,邊緣近平直。上下兩頜無齒,下頜有許多對觸鬚,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吻突寬平,前端圓,長度等於或略長於眼徑,左右吻突幾近平行。前額無棘;鰓蓋棘銳利且堅硬;無前鰓蓋棘。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7-38。背鰭連續,VIII硬棘,21-22鰭條,硬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9-21;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為淡棕色並散有蠕狀的暗斑;背鰭有暗色的邊緣;胸鰭亦有暗緣。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鮄科(Peristedidae)。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土佐灣到西里伯斯海,以及印尼、澳洲西北部、新加勒多尼亞、菲律賓與關島。臺灣分布於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因身上附骨板,適合煮湯,多與豆醬同煮;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全年均可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