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rdinella brachysoma  
發音 
Sardinella brachysoma高體小沙丁魚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Bleeker, 1852 棲息深度 0 - 30公尺
中文名 高體小沙丁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鯡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97 Clup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高體小沙丁魚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高體小沙丁、青鱗仔、鰮仔、沙丁魚、扁仔、扁鰮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澎湖 
棲息環境 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雅加達 
同種異名 Clupea brachysoma, Harengula brachysoma, Harengula hypselosoma, Ilisha brachysoma, Meletta schlegelii, Pellona brachysoma, Sardinella albella   
參考文獻 Chen, C.-H. (2004) Checklist of the fishes of Penghu. FRI Special Publication No. 4. 175 pp;Whitehead, P.J.P., G.J. Nelson and T. Wongratana 1988 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 7. Clupeoid fishes of the world (Suborder Clupeoidei).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herrings, sardines, pilchards, sprats, shads, anchovies and wolf-herrings. Part 2 - Engraulididae. FAO Fish. Synop. 125(7/2):305-579. Rome: FAO;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典藏標本 NMMBP02606  
英文俗名 Deepbodied sardinella; Indian sprat; Deepbody sardinell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而側扁,體高較高,體長為體高的2.82-3.17倍。背,腹緣淺弧形。頭中等大,頭頂平坦光滑。吻短,吻長小於眼徑。眼中等大,除瞳孔外大部分被脂眼瞼覆蓋。口前位,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延伸至眼前部下方。上下頜無齒,腭骨和舌上有細齒。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細長,下枝鰓耙數48-67。體被薄圓鱗,鱗片溝交叉或連續;腹部具稜鱗18+13-14。尾鰭無匕首狀大鱗。背鰭位於體中部稍前方;臀鰭位體後下方,最後2鰭條稍大;腹鰭始於背鰭第8個鰭條的下方;尾鰭叉型。背部深綠色,腹部白色;口周圍和瞳孔上部虹膜為灰黑色。背鰭淡青褐色,前面1-6鰭條的基部黑色,鰭條上部黑色;尾鰭淺黃綠色,末端黑色;胸、腹、臀鰭淡青黃色。

棲所生態

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有時會進入河口域、內灣或潟湖區內。群游性。以浮游生物,如矽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澳洲、中國及臺灣等海域。臺灣分布於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本種魚產量並不大,常混於底拖漁獲中,可生鮮、乾製或醃漬出售。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與拖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