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richiurus japonicus  
發音 
Trichiurus japonicus日本帶魚
by: ©黃榮富、洪和田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棲息深度 0 - 200公尺
中文名 日本帶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帶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4 Trichiu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日本帶魚 
最大體長 12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白帶、瘦帶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Lee, S. C. et al(1977) Formosan ribbonfishes (Percida: Trichiuridae) Bull. Inst. Zool., Academia Sinica, 16(2):77-84;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Lee, S.C. etc. 1977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4475 ASIZP0069700 ASIZP0069701 ASIZP0069704 ASIZP0069706 ASIZP0069707 ASIZP0069709 ASIZP0070270 ASIZP0071505 ASIZP0072387 ASIZP0072823 ASIZP0072824 ASIZP0072832 ASIZP0073413 ASIZP0078493 ASIZP0078494 ASIZP0078495 ASIZP0078496 ASIZP0078497 ASIZP0078498 ASIZP0078499 ASIZP0078500 ASIZP0078501 ASIZP0078552 ASIZP0078593 ASIZP0078594 ASIZP0078597 ASIZP0078598 ASIZP0078599 ASIZP0078611 ASIZP0078612 ASIZP0078613 ASIZP0078614 ASIZP0078615 ASIZP0078616 ASIZP0078617 ASIZP0078618 ...列出全部57筆...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Silverfish; Hairtai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極長,向後漸變細,末端成細長鞭狀,尾柄與肛前長的比例達52%左右。頭窄長,頭背面斜直或略突起,前端尖銳,吻尖長;左右額骨分開。眼中大;虹彩白色。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發達銳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2對;下頜倒鉤狀少於尖形齒。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向下彎,而後沿腹緣至尾端。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125-145軟條,肛門前背鰭數40-42;臀鰭完全退化,起始於背鰭第43-45軟條之下方,棘狀化,但通常埋於皮下;胸鰭短,末端可達側線上方;無尾鰭與腹鰭。體銀白色;背鰭及胸鰭淺灰色,新鮮魚體具寬黑緣,較大型者不顯著;尾端呈黑色。與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極為相似,分辨方法可由尾極長,尾柄與肛前長的比例達52%左右;多種同功異構酶之比例以及大多分布於大陸棚沿岸等差異來決定,但彼此特徵差異極小而有重疊現象,因此彼此間分類地位爭議仍大。

棲所生態

暖溫水域中底層洄游性魚類,一般棲息於近泥砂或泥質之大陸棚沿岸水域,水深在20-50公尺間,亦常游至深遠150公尺,甚至更深之水域,產卵時則洄游至淺海水域。喜弱光,有明顯日夜垂直分布之習性,白天至深水層,黃昏、夜間及清晨則上游至表層。具群游性,性極貪食,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由日本、臺灣、大陸沿海至香港附近之南中國海等海域。臺灣各地均產。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巾著網及一支釣等。盛漁期在春夏間,也是北部沿岸季節性重要之海釣魚種。肉質佳,但體型較小,以油炸或煎食為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