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urenchelys taiwanensis  
發音 
Saurenchelys taiwanensis臺灣蜥鰻
by: 林上智
命名者 Karmovskaya, 2004 棲息深度 100 - 1100公尺
中文名 臺灣蜥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鴨嘴鰻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87 Nettastoma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臺灣蜥鰻 
最大體長 34.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絲仔鰻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Karmovskaya, E. S.  ( 2004)  Benthopelagic bathyal conger eels of families Congridae and Nettastomatidae from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with descriptions of ten new species. J. Ichthyol. v. 44 (Suppl. 1): S1-S32. 
典藏標本 NTOU-AE5736  
英文俗名 Duck-billed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肛門前為圓柱形,肛門後呈扁平狀;尾部末端纖細,尾鰭延長;肛門位於魚體體中央之前。頭稍窄;吻延長,上頜長約等於下頜長,或略長一些;口裂不高過眼睛後緣。PAV:33;肛門前側線孔數:32。背鰭前長佔肛門前長36.3%;頭長佔肛門前長35.4%;吻長佔頭長35.2%;眼徑佔頭長的11%;上頜長佔頭長的50%;下頜長佔頭長的 46.7%。錐狀細齒,上、下頜齒多列;咽喉齒位於鋤骨齒末端的兩邊;鋤骨齒多列,中間列較大,密集排列,約16顆以上,分布自上頜前齒起至眼睛前緣結束。前鼻孔呈管狀,位於上頜吻端;後鼻孔較大,位於眼睛水平正前方。魚體無鱗;側線完全,為一層薄膜分佈在魚體中央,有側線孔分布在膜上。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背鰭起點於鰓孔上方或稍微偏後;不具胸鰭。新鮮魚體頭部通常為淡紅色,體色為透明白色,鰓蓋呈亮銀色,腹部為白色。鰭條末端為黑緣,尾部末端開始之鰭條呈黑色,尾鰭全黑。福馬林中的魚體呈單一白色。(陳鴻鳴 & 林上智)

棲所生態

深海魚種。以小型蝦類、魚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主要發現於臺灣東北部、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本種為罕見魚種,無經濟利用,一般充作下雜魚以及學術研究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