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Rhinobatos microphthalmus
Rhinobatos microphthalmus小眼琵琶鱝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Teng, 1959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小眼琵琶鱝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琵琶鱝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47 Rhinoba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小眼犁頭鰩 
最大體長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飯匙鯊、魴仔 
世界分布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基隆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1. 臺灣產板鰓魚類之研究 第七報臺灣產梨頭鱝類及其一新種 (鄧火土,1960);2. Compagno, L.J.V., 1999. Checklist of living elasmobranchs. p. 471-498. In W.C. Hamlett (ed.) Sharks, skates, and rays: the biology of elasmobranch fishes.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ryland;3. Ebert, D. A., W. T. White, H.-C. Ho, P. R. Last, K. Nakaya, B. Séret, N. Straube, G. J. P. Naylor and M. R. C. de Carvalho (2013)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the chondrichthyans of Taiwan. Zootaxa 3752 (no. 1): 279-386.   Teng, H. T. 1959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Smalleyed guitar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盤長度大於寬度,約為全體長之1/3倍。尾部約為體長之一半,吻端至口較體長之1/5為長,吻長而尖,邊緣平直。眼甚小,頭長(至第五鰓裂)為其24倍。眼眶以前之吻長為兩噴水孔間隔之4倍,口前吻長為口寬之3.11倍。吻背突起稜狹窄,全長之大部分均彼此接近,向後端略為分岐。吻長為眼徑之15.84倍(遠較噴水孔為小),兩噴水孔間隔為眼徑家噴水孔徑之1.91倍。噴水孔僅有一發育不全之外褶,內褶則缺如,鼻孔中等長,斜位,口寬為其1.78倍,鼻孔長度較兩鼻孔間隔略長(1.07倍);前鼻瓣極少內向發展。口近於平直。第一背鰭高度為基底長度之兩倍,起點在腹鰭之後一腹鰭基底長處,其與腹鰭基底之距離略較兩背鰭間隔為長(2.07倍);兩背鰭間隔為第一背鰭基底長度之1.71倍。背部、肩胛區域、頭頂及吻背突起稜等,均有大型齒狀突起,體背部中央線僅在第一背鰭之前有一列基底寬闊而側扁之瘤狀突起。體銹褐色,吻軟骨之兩側及腹面均白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本種的全模已遺失,經由楊鴻嘉研究員轉述本全模標本應該是採至越南海域,經由高雄上岸,再運送是基隆魚市場。本種可能是藍吻琵琶鱝(Glaucostegus typus )的同種異名(Ebert et al. 2013),是需要再進一步研究的魚種。(林沛立編修 2016/05/31)

棲所生態

食甲殼類動物及魚類,棲息於近海砂質底層。  

地理分布

分布於臺灣。  

漁業利用

肉質不佳,經濟價值低,但有時會被製成魚乾製品。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