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apercis shaoi
Parapercis shaoi邵氏擬鱸
by: 何宣慶
命名者 Randall, 2008 棲息深度 80 - 200公尺
中文名 邵氏擬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鱸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35 Pinguiped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邵氏擬鱸 
最大體長 15.3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海狗甘仔、狗、舉目魚、雨傘閂、花狗母海、沙鱸、 
世界分布 日本至南中國海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西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  模式種產地
臺灣宜蘭南方澳 
同種異名 Parapercis somaliensis   
參考文獻   Randall, J.E. 2008 
典藏標本 ASIZP0056000Paratype ASIZP0058730Paratype ASIZP0060345Paratype ASIZP0065966Holotype ASIZP0066064Paratype ASIZP0071243 ASIZP0800662 ASIZP0800722 ASIZP0802008 ASIZP0805892 ASIZP0910662 ASIZP0910722 ASIZP0912008 ASIZP0915892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6-01-27,Chia-Hao Chang,CO1,99%
英文俗名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6枚。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51-55。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淺缺刻,具硬棘V,軟條21-22;臀鰭硬棘I,軟條17;胸鰭軟條17;尾鰭圓形,上葉數軟條會延長尖出。體上半部橘褐色,具8條模糊的暗色帶;體下半部淺色,具8條橘色帶; 眶前至吻部具一三角形褐色斑;具一橘色淚滴狀眼帶;後頸部與鰓蓋較後方部分具一個小深褐色的斑點寬區域。背鰭基底具一列褐色斑點;胸鰭、腹鰭與臀鰭無斑點;尾鰭具黑色短帶。過去臺灣所記錄的索馬利擬鱸(Parapercis somaliensis)實為本種之誤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深的海岸斜坡區。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動物為食物。 

地理分布

臺灣及日本。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一般均以底拖網捕獲,一支釣亦可釣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