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Enneapterygius philippinus
Enneapterygius philippinus菲律賓雙線鳚
by: 江敏嘉
命名者 (Peters, 1868) 棲息深度 0 - 8公尺
中文名 菲律賓雙線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三鰭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5 Tripteryg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菲律賓雙線鳚 
最大體長 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三鰭鳚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南部、綠島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同種異名 Enneapterygius minutus, Tripterygium philippinum   
參考文獻 Fricke, R., 1997. Tripterygiid fishes of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with descriptions of 15 new species, including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world Tripterygiidae (Teleostei).. Theses Zool. 29:1-607;Fishbase(2006)  
典藏標本 NTOUP200910-142 USNM00279860  
英文俗名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形小,圓柱狀。上頜向後延伸至瞳孔前緣下方;雄魚吻部長於雌魚;齒小,上下頜具椎形齒;鋤骨及腭骨前端具齒群。眼眶上緣觸角短,呈葉狀。鼻瓣膜為葉狀。後顳骨枝稍彎曲,呈”I”形,具4雙分岔分枝。頤部感覺孔 2-3 +1 + 2-3。頭部、胸部及胸鰭基部無鱗。體櫛鱗,尾柄圓鱗。側線不連續,分為前後二段,前段側線為孔鱗10-15個,孔鱗側線從胸鰭基後方即稍下降,末端位於第二背鰭第六-7硬棘末端下方;後段側線具2列缺刻鱗16-22個,末端止於尾柄。側線上鱗列 4 + 2 + 4。D. III+X-XIII+7-10; A. I+14-17; P. iii + 5 + vi-vii (14-15);L.l. 10-15 + 16-22。背鰭低矮,分成三枚,但長度不超過第二背鰭第一軟條;臀鰭起始於第十至第十一側線孔鱗;胸鰭末端達第八至第九臀鰭軟條。雄魚頭部頭部背側綠色,腹側黑色,體側散布白色斑點及斑塊,背側棕色;雌魚體側綠色至棕色,其鱗片邊緣棕色及白色斑點,尾鰭基部具黑色橫紋。(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潮池或珊瑚礁岩平台,水深不超過8m。以藻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西起於賽席爾及馬達加斯加,東至馬紹爾群島、薩摩亞及澳洲 (西澳洲及昆士蘭沿海),北至琉球群島。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