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riomma brevimanum
Ariomma brevimanum短鰭無齒鯧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Klunzinger, 1884)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短鰭無齒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無齒鯧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81 Ariomma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短鰭無齒鯧 
最大體長 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無齒鯧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大洋  模式種產地
埃及 
同種異名 Ariomma brevimanus, Ariomma evermanni, Cubiceps brevimanus, Cubiceps evermanni, Cubiceps thompsoni   
參考文獻 Nakabo, T. (2002) (Ed.) Fishes of Japan with pictorial keys to the species, English edition. Tokai University Press. Fishes of Japan with pictorial keys to the species. Second edition. v. 2: i-vii + 867-1749.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Ariomma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鰭條X, 15;臀鰭鰭條II, 14;胸鰭鰭條24-25;腹鰭鰭條I,5。鰓耙11-12+19=30-31。側線鱗52-53。體長為頭長之3.8倍;為體高之4.0-4.1倍;為胸鰭長之6.7-7.1倍。頭長為眼徑之4.3-4.7倍;為眼間距之2.8-3.0倍。身體較為延長,圓筒狀。頭部小,前方略圓。口小,亞端位,向後延伸略超過眼睛前緣。眼中大,具發達之眼脂,眼瞼不甚發達。上下頜各具三排不規則大小細齒。鋤骨及腭骨不具齒。兩個明顯分開之背鰭,第一背鰭起點後於胸鰭基部。第二背鰭相對較第一背鰭低,最後幾個鰭條游離。胸鰭小,僅達身體中線之前。腹鰭短,插入點在胸鰭基部之後,最內之鰭條與身體相連。尾鰭深叉型。鱗片較大,僅覆蓋於眼睛後方;頭部前半光滑不具鱗。咽鰓囊(pharyngeal sacs)一對。體色一致黑褐色,鰓蓋具有一暗色斑。背部黑褐色;側邊銀白色;背鰭及胸鰭較黑;尾鰭黃,具黑緣。愛氏無齒鯧(Ariomma evermannia Jordan & Snyder, 1907)為其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中底層大洋性魚類。肉食性,以深海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具有砂囊可以代為磨碎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域,紅海、印尼、南中國海、臺灣、日本及夏威夷等海域皆有捕獲紀錄。臺灣發現於東部海域。 

漁業利用

是可食用的魚類,但不常被捕獲,是罕見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