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itharoides macrolepidotus
Citharoides macrolepidotus擬棘鮃
by: 廖運志、邵廣昭
命名者 Hubbs, 1915 棲息深度 121 - 400公尺
中文名 擬棘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棘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0 Cith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菲律賓擬棘鮃 
最大體長 29 cmT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沙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同種異名 Brachypleurops axillaris, Citharoides axillaris   
參考文獻 1. Okamura, O , Y. Machida, T. Yamakawa, K. Matsuura and T. Yatou 1985. Fishes of the Okinawa Trough and the adjacent waters. Vol. 2. The intensive research of unexploited fishery resources on continental slopes. Japan Fisheries Resourc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Tokyo. v. 2: 418-781, Pls. 206-418.;2. Fishes of Japan(Nakabo, 2013).   Hubbs, C. L. 1915 
典藏標本 ASIZP0067935 ASIZP0068205 ASIZP0803696 ASIZP0803966 ASIZP0913696 ASIZP0913966 FRIP03094  
英文俗名 Branched ray flounde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頭大,雙眼同位於體左側。頭部稍凸。吻具小缺刻。眼大,水平眼徑較吻稍長;眼間隔狹窄且無鱗。口大,傾斜,兩側不對稱,上頜達下眼中央下方;齒尖突,上下頜齒呈絨毛帶狀。前鰓蓋骨邊緣多少為游離狀。鰓耙細長。眼側被櫛鱗,盲側被圓鱗;胸鰭上方之側線呈弧形。背鰭起點於在後鼻孔後方,鰭條由前往後漸長,具軟條64-68;胸鰭短,眼側胸鰭鰭條分枝;腹鰭I+5;尾鰭鰭條分枝。體於眼側呈淡黃褐色,背﹑臀鰭基部末端有黑色斑點,盲側灰白色。(2015/12/16 李茂熒、林沛立編寫)

棲所生態

棲息於具沙泥底質的較深海域,棲息深度約在95-275公尺間。肉食性魚類,以底棲小魚及甲殼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於日本南端、菲律賓,東中國海以及台灣海域皆有發現記錄。 

漁業利用

深海魚類,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