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qualus brevirostris
Squalus brevirostris短吻角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anaka, 1917 棲息深度 130 - 340公尺
中文名 短吻角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角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34 Squa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短吻角鯊 
最大體長 6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短吻棘鮫、棘沙、刺鯊、沙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東京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Ebert, D. A. , W. T. White, H.-C. Ho, P. R. Last, K. Nakaya, B. Séret, N. Straube, G. J. P. Naylor and M. R. C. de Carvalho (  2013)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the chondrichthyans of Taiwan. Zootaxa 3752 (no. 1): 279-386.   Dr. H. V. Neal 1897 Chen, C. T. 1977 
典藏標本 ASIZP0068007 ASIZP0078985 ASIZP0080563 ASIZP0080564 ASIZP0803768 ASIZP0807491 ASIZP0807492 ASIZP0913768 ASIZP0917491 ASIZP0917492  
典藏基因2016-07-15,Yung-Chieh,CO1,100% 2016-07-15,Yung-Chieh,CO1,100%
英文俗名 Spiny dog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圓柱形,口,腹位。本種酷似長吻棘鮫,但其吻部甚短,吻端鈍圓,口前吻長略等於口寬,鼻孔距口前緣較近於吻端,鼻孔內具有肉質長鬚。兩背鰭前緣各具一硬棘,為其命名(角鯊)之由來。胸鰭內角微接基底或者不呈突出狀,而後緣顯著的彎入。無臀鰭,尾鰭上葉長而尖,比下葉大許多。尾鰭上葉寬度較狹、僅有單尖頭,其前緣深分為三枚葉狀等有所不同,體背暗褐色,腹面灰白色,尾鰭後緣白色,其上葉末端更顯著的白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以前所記載之大眼角鯊(Squalus megalops)為本種之誤鑑(Ebert et al. 2013)。

棲所生態

棲息水深自150至340公尺之海域,為深海性之鮫類,卵胎生,胎兒之卵囊特大。捕食魚類、甲殼類等。 

地理分布

臺灣產於基隆、大溪、高雄及東港等地,本種之模式標本採自澳洲雪梨之Jackson港,日本南部之太平洋沿岸、琉球群島,中國山東省之Cheffo等地亦有紀錄。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及流刺網捕獲,一般被利用加工為鯊魚煙或製成魚槳、魚丸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