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Xyrias chioui
Xyrias chioui邱氏列齒蛇鰻
by: 陳鴻鳴
命名者 McCosker, Chen & Chen, 2009 棲息深度 60 - 70公尺
中文名 邱氏列齒蛇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蛇鰻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81 Ophich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邱氏列齒鰻 
最大體長 8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邱氏無鬚蛇鰻、鰻仔、硬骨篡、篡仔、硬骨仔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臺東長濱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McCosker, J.E., Chen, W.-L., and H.-M. Chen (2009) Comments on the snake-eel genus Xyrias (Anguilliformes: Ophichthid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Zootaxa 2289: 61:67.  JOHN E. McCOSKER, WEI-LI CHEN etc. 2009 
典藏標本 NTOU-AE1561  
英文俗名 Snake eel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全長分別為鰓位體高與肛門位體高之22.9與27.6倍,也為尾長與頭長之2.1與9倍;全長為軀幹長的2.4倍;體長(頭長+軀幹長)大於尾長,尾長占全長之47.2 %、體長(頭長+軀幹長)占52.8 %、頭長占11.1 %、軀幹長占41.8 %;胸鰭明顯,呈黑褐色;眼小,位於上頜中央區域之前,約於頜長前30.5 %的位置;吻尖,吻長則為眼直徑之2.6倍;上、下頜延長且無唇鬚,頜長約為吻長之3.3倍;頜長分別為吻長、眼窩間寬與眼直徑之3.3、4.6與8.7倍;前鼻孔短管狀,近吻端連於上唇緣,後鼻孔於唇緣腹面,被皮覆蓋不甚明顯;眼後上方無肉質隆起;眼窩間寬狹窄,約為眼徑之1.9倍;背鰭起點遠在胸鰭末緣之後,胸鰭扇形略深褐,其基部與鰓裂後緣相連;口裂深且大;齒尖牙狀,上頜間齒具8枚,而上頜間齒中列裡的篩骨齒則有3枚,緊接在後的則為7枚鋤骨齒;上頜骨齒有二列,內側排有13枚,外側排有17至20枚。下頜骨齒與鋤骨齒一列,每側約11枚。魚體新鮮時,背側為褐橄欖色,腹部較為灰白。保存於70 %乙醇溶液中,體色轉為淡褐色,背鰭與臀鰭為深褐色,背鰭與臀鰭基部兩側及體側的中間區域具一列寬的暗色帶。脊椎骨組成:19(背鰭前)-61(肛門前)-126(總脊椎骨)。由於外觀、輪廓上之類似,容易誤鑑為紫身短體蛇鰻 Brachysomophis porphyre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6)。經過仔細比對後,根據 McCosker and Randall (2001) 對紫身短體蛇鰻的描述,牠們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邱氏列齒蛇鰻比紫身短體蛇鰻 :有較少的總脊椎骨數 (126比137-148),較短的尾部 (全長為尾長的2.1倍比1.9倍),較長的吻 (頭長為吻長的6.0倍比10.9倍),以及較長的上頜長 (頭長為上頜長的1.8倍比2.9倍)。其餘在 X. chioui B. porphyreus 測量形質比例上的差異尚有:19.6 % 比18.6 % (背鰭前長度占全長),4.4 % 比2.8 % (鰓孔位體高占全長),54.9 % 比34.8 % (上頜長占頭長),以及16.7 % 比9.2 % (吻長占頭長)。魚體標本新鮮時,X. chioui 背側呈褐橄欖色、胸鰭為黑褐色;而 B. porphyreus 背側則呈紫褐色、胸鰭則為灰白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沙泥底海域,一般棲息深度在60-70公尺間。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發現於臺灣東部長濱鄉海域。 

漁業利用

罕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