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tmopterus joungi
Etmopterus joungi莊氏烏鯊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Knuckey, Ebert & Burgess, 2011 棲息深度 300 - 公尺
中文名 莊氏烏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烏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36 Etmopte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莊氏烏鯊 
最大體長 45.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莊氏燈籠棘鮫、莊氏烏鮫、黑沙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臺灣宜蘭大溪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Knuckey, Ebert & Burgess (2011) Etmopterus joungi n. sp., a new species of lanternshark (Squaliformes: Etmopteridae) from Taiwan. aqu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chthyology v. 17 (no. 2): 61-72.  
典藏標本 ASIZP0057929 ASIZP0075092 ASIZP0080480 ASIZP0080481 ASIZP0080482 ASIZP0080486 ASIZP0080490 ASIZP0080491 ASIZP0080493  
英文俗名 Shortfin smooth lanternshark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全長為頭長之4.2–4.5倍;為第一背鰭前長2.6–2.9倍;為第二背鰭前長1.5–1.6倍;為腹鰭前長8.8–9.6倍;為第一背鰭至第二背鰭間距之3.9–4.3倍;為胸鰭至腹鰭間距之3.6–4.5倍;為腹鰭至尾鰭間距之3.7–4.1倍;頭長為吻長之倍2.3–2.5倍;為眼徑之5.0–5.9倍。身體圓柱形,細而長。頭型短而寬扁,前端尖。吻短,眼前吻長為眼徑的1.4–1.7倍。眼徑中大,橫橢圓形,無瞬膜,後端有一缺刻,距吻端比距第一鰓裂為近,眼睛後端約再口長的1/3。鼻孔大,中間有一瓣膜,距吻端比距口裂近。口裂淺弧形,口寬小於口前吻長,口長約等於口寬的1/4。噴水孔大,半圓形,位於眼睛後上方,與眼的距離約等於眼徑1/2。五個鰓孔,鰓裂中等。背鰭兩個,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小,起點位於胸鰭與腹鰭中間2/3的地方,背鰭比棘高,由吻端到第一背鰭硬棘之距離遠小於由第一背鰭硬棘到尾鰭起點之距離。第二背鰭較大,後緣淺凹,棘較背鰭長,起點位於腹鰭基底後上方,距尾鰭起點比距第一背鰭基底為近。胸鰭小,近長方形,基部連接於第五鰓孔之後,約為全長的1/4位置,胸鰭到腹鰭間距大於兩背鰭間距。腹鰭大,基部位於兩背鰭1/2的位置,腹鰭到尾鰭起點之距離短於到胸鰭起點之距離,前後緣連續,呈半弧形,末端尖突。尾柄短,全長為尾柄長之9.0–9.8倍,無尾前缺刻。尾鰭長小於頭長,上葉發達,下葉約等於上葉的1/2,後緣有一缺刻。盾鱗小,呈菱形凹面,盾鱗不規則排列,吻端腹部盾鱗緊密。吻端至腹鰭皆有發光器,腹鰭上方有一發光器向前延伸,延伸部分窄,不往後延伸,僅到達第二背鰭基部前端,尾柄的中間有發光器延伸至尾鰭,與尾鰭下葉等長,尾鰭上葉有一發光器。上下頜齒不同形,上頜齒三齒頭型,有三行,下頜齒,單齒頭型,齒頭外斜頗劇,邊緣光滑,有一行。體背為淺灰色,腹面為,深黑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生活於大陸棚和島嶼周遭斜坡近底水深160-1,000公尺處。卵胎生。攝食槍烏賊和小型硬骨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南部及臺灣東北部及南部;中西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海域。  

漁業利用

由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經濟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