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seudalutarius nasicornis
Pseudalutarius nasicornis前棘假革單棘魨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棲息深度 1 - 55公尺
中文名 前棘假革單棘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單棘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6 Monacan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前棘假革魨 
最大體長 19 cmTL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剝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Alutera nasicornis, Aluteres nasicornis, Aluterus nasicornis, Pseudalulerius nasicornis, Pseudalutarias nasicornis, Pseudaluteres nasicornis   
參考文獻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and T. Yoshino 1984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Vol. 1. Tokai University Press, Tokyo, Japan. 437 p. (text).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典藏標本 FRIP03107  
英文俗名 Rhinoceros leatherjacket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尾柄短而高,上有許多倒置的剛毛。吻較長且延長呈管狀。口上位。鰓孔約與瞳孔同大,位眼後下方體中線上,胸鰭基並未完全落於鰓孔下方。恥骨末端無特化之鱗片;體被小鱗,上有一列向後倒之平貼小棘。第I背鰭棘位眼前上方,棘強壯,前緣具成列指向上方之小棘,後緣小棘較鈍;背鰭條與臀鰭條前部不較後部長多少;鰭緣截平;腹鰭膜小。體白色至淡黃色,具兩條暗綠色至深褐色縱帶,一條延背側的背鰭基底至尾部,另一條呈直線從中央至尾部。各鰭條顏色呈透明,尾鰭則有一大黑斑。(林清哲2012年4月於南部墾丁海域發現的新紀錄種。) (2015/12/16 李茂熒、林沛立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淺潟湖、沙地上的淺礁、藻礁、河口亦有記錄。一般被發現於水深1-55公尺內的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至東非海域,東至巴布亞以及社會群島週邊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常見,無經濟價值。或以其可愛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