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hysiculus rhodopinnis
Physiculus rhodopinnis紅鰭小褐鱈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Okamura, 1982 棲息深度 320 - 540公尺
中文名 紅鰭小褐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稚鱈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16 Mo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紅鰭小褐鱈 
最大體長 21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鱈魚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  模式種產地
日本九州帕勞海嶺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1. Cohen, D.M., T. Inada, T. Iwamoto and N. Scialabba, 1990. 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 10. Gadiform fishes of the world (Order Gadiformes).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ods, hakes, grenadiers and other gadiform fishes known to date. FAO Fish. Synop. 125(10). Rome: FAO. 442 p. ;2.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and T. Yoshino, 1984.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Vol. 1. Tokai University Press, Tokyo, Japan. 437 p. (text) ;3. Yu, Y. and H.-C. Ho, 2013. Review of codfish family Moridae (Telestoei:Gadiformes) from Taiwan, with recognizations of four new records. Platax. (In press) 
典藏標本 ASIZP0080441  
英文俗名 Redfin codling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鰭條8+65~72;臀鰭鰭條70-72;胸鰭鰭條23~27;腹鰭鰭條2;鰓耙3+8=11;背鰭基部與側線間鱗列9-11。體長為頭長之3.9-4.3倍,為體高之4.7-5.8倍,為體寬之6.3-7.1倍,為背鰭前長之3.5-3.8倍,為腹鰭前長之4.4-5.1倍。頭長為吻長之3.4-3.7倍,為眼徑之4.0-4.5倍,為眼間距之3.8-4.4倍,為眼後寬之1.8-2.0倍,為上頜之2.0-2.2倍,為第一背鰭高之2.2-3.2倍,為腹鰭之1.1-1.3倍,為下頜鬚之6.3-7.3倍。體略長,前方圓,後方側扁;尾柄相當短;頭部比例中大,略圓;吻部很寬,向前延伸遠超過口部;口大,次端位;上頜向後延伸至眼部後半部。眼大;眼間距窄,約等於眼徑。牙齒細,在兩頜呈帶狀,外列不特大;鋤骨與腭骨不具齒。具下頜鬚,短於眼徑。體被覆圓鱗;吻部前方及下方、鰓被架膜以及鰭膜不具鱗;喉部具鱗。發光器大,距具腹鰭插入點較近,距肛門較遠。肛門腹鰭插入點與臀鰭起點中間點。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之後;腹鰭插入點位於胸鰭基部之前,腹鰭鰭條長。呈細絲狀,向後延伸超過臀鰭起點;臀鰭起點遠較第二背鰭起點後;尾鰭呈扇形。尾柄細,小於眼徑。保存標本白色,腹部黑色,背鰭與臀鰭白色。本種與Physiculus nigripinnis相當相似,僅喉部具鱗、發光器離腹鰭插入點較近以及各鰭紅色可以將其區分。(何宣慶編寫 2012/12)

棲所生態

深海底棲性,一般分布在320-540公尺,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或魚蝦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海域,包括日本、臺灣及夏威夷海脊等。臺灣產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不具漁業經濟價值。偶被研究船捕獲,具有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