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rotoblepharon mccoskeri
Protoblepharon mccoskeri麥氏原燈眼魚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Ho & Johnson, 2012 棲息深度 - 300公尺
中文名 麥氏原燈眼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燈眼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78 Anomalop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麥氏原燈頰鯛 
最大體長 30.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燈眼魚、閃光魚、臺灣原燈眼魚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  模式種產地
臺灣臺東富岡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Ho, H.C.  & G. D. Johnson, 2012. Protoblepharon mccoskeri, a new flashlight fish from eastern Taiwan (Teleostei: Anomalopidae). Zootaxa No. 3479: 77-87.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Taiwanese flashlight 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側扁,略短且寬。頭中大。體長為頭長之2.7倍,為體高之2.3倍,為體寬之4.8倍。頭長為眼徑之5.9倍,為吻長之4.0倍,為眼間距之3.7倍。頭部輪廓自後向前漸低,在眼後上方略凹陷,在眼部略隆起;背部輪廓隆起,中間略為平直。口端位,上頜前端約與眼睛中部呈水平,向後延伸約達眼睛中部。中部鰓耙呈棒狀,前後鰓耙呈平板狀,多具有三列。鼻孔高於眼,前鼻孔後緣具皮瓣。超上頜骨兩塊,排列於上頜骨之後半部,前者小,後者大且呈水滴狀;兩前上頜骨中具有一凹槽。牙齒細小,呈帶狀;鋤骨不具齒,腭骨具J型齒帶。頭部骨骼及胸鰭腰帶表面具有相當多不規則細脊。眼略小,後方具有一溝槽。發光器略小,位於眼下方,前方具有強壯韌帶,可自由上下移動;眼下方具膜,可與發光器連動。體被覆滿細小棘鱗,背鰭起點至側線間鱗列約30,沿體軸超過250;鰓腔後緣被鰓蓋覆蓋的部位有一列大型圓鱗;腹部具有一列13個大型特化脊鱗;肛門周邊具9個大型鱗片圍繞;側線具59-61特化扁平鱗片;背鰭及臀鰭基部具有一列大型特化鱗片。兩背鰭,第一背鰭具VI鰭棘,第二背鰭具I鰭棘及15軟條;腹鰭短,向上延伸未達側線;臀鰭具II鰭棘及11軟條;尾鰭深叉,具9+9主要鰭條。脊椎骨數14+16=30。

棲所生態

夜行性之魚種,白天躲藏於洞穴或陰暗處,晚上則棲息於陡坡的暗處或利用無月光的晚上出來覓食,以浮游動物為食。隨著成長,棲息深度越深。 

地理分布

目前僅發現於臺灣東岸綠島周邊海域,分布深度約300公尺。 

漁業利用

罕見之魚種,無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