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corpaenodes albaiensis
Scorpaenodes albaiensis長鰭小鮋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Evermann & Seale, 1907) 棲息深度 2 - 35公尺
中文名 長鰭小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長鰭小鮋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綠島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Hypomacrus africanus, Hypomacrus albaiensis, Scorpaenodes albainensis   
參考文獻 Motomura, H., Y. Sakurai & G. Shinohara. 2009. First Records of a Scorpionfish, Scorpaenodes albaiensis, from East Asia, with a Synopsis of S. minor (Actinopterygii: Scorpaeniformes: Scorpaenidae) 
典藏標本 ASIZP0056237 ASIZP0056858  
英文俗名 Longfingered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重要分類特徵如下:無鼻棘;胸鰭的中央軟條長於正上方的軟條;胸鰭的最後分支軟條長度為最長胸鰭軟條的58.0-72.5%(平均長度63.5%);背鰭軟條8或9(模式標本9);胸鰭軟條15-17(16);前背鰭鱗列7-9(7);縱列鱗37-42(40);側線上鱗列4或5(5);側線下鱗列10-12(11);最後端背鰭棘基與側線間鱗列4-6(5);通常有一個大黑斑位於下鰓蓋。長鰭小鮋與正小鮋(,Scorpaenodes minor))非常相似,區別如下:鱗片較正小鮋的鱗片小;前背鰭鱗列數、側線上下部之鱗列數、最後端背鰭棘基間之鱗列數等,皆較正小鮋的鱗列數多;側線較正小鮋的側線高。而縱向鱗列數,可作為明確區分兩魚種的關鍵特徵(長鰭小鮋37-42與正小鮋27-32)。此外,長鰭小鮋具有較多的背鰭軟條數(模式標本9,正小鮋8)和胸鰭軟條數(模式標本16,正小鮋15)。(林沛立編寫 2012/12)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沿岸珊瑚礁區底部,棲息深度大約在2-35公尺海域。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的熱帶和亞熱帶水域,包括非洲東海岸、紅海、塞席爾、馬爾地夫群島、查戈斯群島、澳洲北部地區、東南及西南太平洋、法屬波里尼西亞、臺灣以及日本等。臺灣分布於南部及綠島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