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corpaenopsis vittapinna
Scorpaenopsis vittapinna紋棘擬鮋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Randall & Eschmeyer, 2001 棲息深度 2 - 28公尺
中文名 紋棘擬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紋棘擬鮋 
最大體長 6.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獅子、虎魚、石崇、石狗公、沙薑虎、石降、過溝仔、臭頭格仔、石頭魚、硓[石古]魚(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南非誇祖魯 - 納塔爾省 
同種異名 Scorpaenopsis brevifrons   
參考文獻 Motomura, H., M. Matsunuma & H. C. Ho, 2011. New records of three scorpaenid fishes (Teleostei: Scorpaenuformes) from Taiwan. J. Fish. Soc. Taiwan, 38(2): 97-107. 
典藏標本 ASIZP0060748Paratype  
英文俗名 Bigmouth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具硬棘 XII,軟條 8;臀鰭具硬棘 III,軟條5;體側胸鰭軟條各18枚;縱向鱗列 41;具細孔側線鱗 19;側線上部鱗 7;側線下部鱗 13;第六背鰭棘基與側線間鱗列5;最後背鰭棘基底與側線間鱗列5;背鰭前鱗列6;鰓耙 3+8=11。體前部側扁,愈往體後部愈側扁。口大,斜裂,約與頭、體之橫軸形成20度斜角。上頜骨後緣與眶後緣,正好在同一垂直平面上。鋤骨齒板形成V形區,有少許牙齒;無腭齒。鼻棘結構簡單,往背側延伸,其長度幾等於後鼻徑。前上頜之向上突起未延至眼間隔,向上突起之後緣未超過後鼻孔後緣。無中央眼間稜;眼間稜不發達;眼間隔窄淺,其寬度小於眼徑。眶前棘與眶上棘短小;眶後棘結構簡單,大於眶上棘,於基底連接鼓室棘;無冠狀棘或鼓室前棘;枕骨窩頗淺,前緣不明顯,而且後彎;頂骨與頸背棘於基底相連;蝶耳骨具有2根小棘;眶後具有2根小棘;翼耳骨,以及上、下後顳棘結構簡單;上匙骨棘有1棘突;淚稜延伸至前方而且平滑;側淚棘構簡單;前淚棘結構簡單,往前腹延伸;後淚棘結構簡單,但前緣有一不明顯的隆起;後淚棘與1短毛瓣相連,其後部藉由鬚皮與頭部相連;後淚棘大於前淚棘。眶下稜具有3根棘(2根棘位於頭部左側);具有眶下窩;前鰓具有5棘,頂棘最大,具有前副鰓棘,下方4根棘頗鈍,結構簡單;上鰓棘有2個皮突,無中央稜;下鰓棘結構簡單,具有強壯的中央稜。

棲所生態

棲息於珊瑚礁區,棲息深度在2-28公尺間。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 -太平洋區海域,由紅海和東非的社會群島,包括日本、臺灣及澳大利亞等。臺灣產自小琉球(NMMB-P7038)。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