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Apristurus gibbosus
Apristurus gibbosus駝背篦鯊
by: 李柏鋒
命名者 Meng, Chu & Li, 1985 棲息深度 - 913公尺
中文名 駝背篦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貓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23 Scyliorh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駝背光尾鯊 
最大體長 54.7 cmT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沙魚、黑鯊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珠江外的南中國海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Nakaya, K. and J. Kawauchi (2013) A review of the genus Apristurus (Chondrichthyes: Carcharhiniformes: Scyliorhinidae) from Taiwanese waters. Zootaxa 3752 (no. 1): 130-171.  
典藏標本 ASIZP0075038  
英文俗名 Humpback catshark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2004-04-30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縱扁,後部側扁;體柔軟。吻長,寬而扁,約為眶間隔的2倍;口前吻長大於口寬。眼中大,背位,眼徑約為眶間隔的1/2倍,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前鼻瓣三角形突起。口較寬,弧形;唇褶發達;齒細小密列,上下頜齒同型,具3-5齒尖,上頜齒數36-44,下頜齒數31-44。噴水孔中大,位於眼後角。背鰭2個,狹小,兩背鰭間距大於第二背鰭基底;第一背鰭稍小於第二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末端稍前;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基底中部相對;胸鰭寬大,前緣與後緣圓凸,外緣長小於吻長;臀鰭基底長,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長但窄,尾椎軸低平,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低平而與上葉相連。體一致為灰黑色,腹面較淡,各鰭緣和鰓孔均黑色。

棲所生態

深海魚類,可能為底棲性,生態習性不甚明瞭。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南中國海至東海(沖繩海槽)。臺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以下雜魚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