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Apristurus herklotsi
Apristurus herklotsi霍氏篦鯊
命名者 (Fowler, 1934) 棲息深度 533 - 864公尺
中文名 霍氏篦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貓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23 Scyliorh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霍氏光尾鯊 
最大體長 52 cmT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沙魚、黑鯊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Apristurus abbreviatus, Apristurus brevicaudatus, Apristurus longianalis, Apristurus longicaudatus, Apristurus xenolepis, Pentachus herklotsi, Pentanchus herklotsi   
參考文獻 Nakaya, K. and J. Kawauchi (2013) A review of the genus Apristurus (Chondrichthyes: Carcharhiniformes: Scyliorhinidae) from Taiwanese waters. Zootaxa 3752 (no. 1): 130-171.  
典藏標本 ASIZP0058264 ASIZP0060560 ASIZP0061422 ASIZP0061432 ASIZP0061686 ASIZP0075093 ASIZP0080489  
英文俗名 longfin catshark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2004-04-30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縱扁,後部側扁;體柔軟。吻長,寬而扁,約為眶間隔的2倍;口前吻長大於口寬。眼中大,背位,眼徑約為眶間隔的1/2倍,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前鼻瓣三角形突起。口較寬,弧形;唇褶發達;齒細小密列,上下頜齒同型,具3-5齒尖,上頜齒數36-44,下頜齒數31-44。噴水孔中大,位於眼後角。背鰭2個,狹小,兩背鰭間距大於第二背鰭基底;第一背鰭稍小於第二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末端稍前;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基底中部相對;胸鰭寬大,前緣與後緣圓凸,外緣長小於吻長;臀鰭基底長,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長但窄,尾椎軸低平,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低平而與上葉相連。體一致為灰黑色,腹面較淡,各鰭緣和鰓孔均黑色。以前所記載之廣吻篦鯊(Apristurus macrorhynchus),標本編號ASIZP0058264, 60560, 61686等為本種之誤鑑。(2014/8/12重新編修-林沛立)

棲所生態

深海魚類,可能為底棲性,生態習性不甚明瞭。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日本、臺灣、菲律賓、東南中國海及九州-帛琉海脊等。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以下雜魚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