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樹](../images/classtable.gif)
![FishBase](../images/fblogo3.gif)
學名 |
|
![]()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
||||||||
命名者 | Ho, Tsai & Li, 2019 | 棲息深度 | 0 - 200公尺 | |||||||
中文名 | 東方裸蜥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裸蜥魚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196 Paralepid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
最大體長 | 17.7 cm SL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裸狗母魚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南部
![]() |
|||||||
棲息環境 | 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Ho et al. (2019), Zootaxa, 4702(1):114-139. | |||||||||
典藏標本 | ||||||||||
英文俗名 | Barracudina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背鰭鰭條10,胸鰭鰭條12-14,腹鰭鰭條9,臀鰭鰭條26-30。總脊椎骨79-83,腹椎37-40,尾椎41-44。體略短,側扁,體長為體高之11-15倍。頭狹長,吻短且鈍。背鰭小,起點約較腹鰭起點略前或相對。 腹腔內管狀發光器起點位於喉部向後延伸至肛門,單一不分叉。側線完整,向後延伸至尾鰭基部。側線鱗:腹鰭前35-37,背鰭前34-36,臀鰭前52-54,全部109-126,包含56-60較大鱗片及55-77較小鱗片。體白色接近半透明,背部略為灰色,尾部兩側具有銀白色反光。本種過去誤鑑為大西洋裸蜥魚。(何宣慶2020/03/21) |
|||||||||
棲所生態 | 中、表層深海魚類。游泳速度快,以小魚小蝦為食,在台灣多見於櫻花蝦拖網混獲。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臺灣主要紀錄於西南海域。 |
|||||||||
漁業利用 | 偶為櫻花蝦中層拖網捕獲,偶在市場販售,除學術研究外,無重要經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