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eobythites australiensis
Neobythites australiensis澳大利亞新鼬鳚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Nielsen 2002 棲息深度 42 - 350公尺
中文名 澳大利亞新鼬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鼬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22 Ophid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澳大利亞新鼬鳚 
最大體長 16.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長新鼬鳚、鼬魚 
世界分布 日本至澳洲   台灣分布 東沙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西澳羅利沙洲海域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典藏標本 ASIZP0067809 ASIZP0803570 ASIZP0913570  
英文俗名 Australian cusk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頭部比例大。體圓而延長,尾部則是側扁。在鰓蓋骨的後面有一尖銳的硬棘,其前鰓蓋骨的下方不具小棘。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兩條延長絲狀,長度延伸超過肛門。 體呈黃褐色。背鰭具有兩個黑斑,一個小型黑斑位於背鰭前緣,另一個大型橢圓形黑斑位於肛門的相對位置稍後方的背鰭上,臀鰭無斑。(2021-7-29 黃世彬編寫)

棲所生態

為棲息於水深42-350公尺深的大陸棚至深海海域的魚類,生態習性所知甚少。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西北太平洋至澳洲海域,臺灣目前僅知分布於東沙周邊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食用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