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tolephorus insignus
Stolephorus insignus斑紋側帶小公魚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Hata & Motomura 2018 棲息深度 0 - 3公尺
中文名 斑紋側帶小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鯷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95 Engrau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紋側帶小公魚 
最大體長 7.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銀帶鰶、小公魚、魩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班乃島奧頓外海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Spotted anchovy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形,腹部圓。頭略長。吻鈍圓,突出。眼中大。口大,略下斜;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上頜骨末端尖,向後延伸達前鰓蓋骨之後緣;前鰓蓋骨之後緣呈圓凸。第一鰓弓的上枝鰓耙19-21(大多數為20),下枝鰓耙26-28(大多數為27),鰓耙總數為46-49(大多數為47)。第二鰓弓的上枝鰓耙13-15(大多數為14),下枝鰓耙22-26(大多數為23),鰓耙總數為36-41(大多數為38)。第三鰓弓的上枝鰓耙11-12(大多數為11),下枝鰓耙13-15(大多數為14、15),鰓耙總數為24-27(大多數為25)。體被圓鱗,鱗小而薄,易脫落,無側線。背鰭短,位於體中央,前方無棘狀稜鱗;腹鰭短,末端未達背鰭起點;臀鰭起點位於背鰭中部下方。體淺黃白色,略帶透明感,體側中央由頭部起始至尾柄具一條銀白色帶。頭背部有一對呈現對稱排列的明顯黑褐色斑塊,各鰭透明,尾鰭淺黃白色。(2021/8/12 黃世彬編寫)

棲所生態

近沿海表層與河口魚類,多於近岸海域與河口活動,根據發表的標本資訊,已知最深棲息於3公尺的水域。以濾食浮游生物為生。具群游性。目前對本魚種的生態習性所知不多。 

地理分布

僅知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菲律賓、印尼摩鹿加群島沿海。臺灣目前僅知產於北部。 

漁業利用

屬於可食用魚類,同屬的其他種小公魚在臺灣全年皆產,是魩鱙漁業的重要漁獲物之一,多以焚寄網捕獲。但本種在臺灣的分布、資源量等尚不清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