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發音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臺灣石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68)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臺灣石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臺灣光唇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石斑、石、秋斑、石賓(臺東)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東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 
同種異名 Acrossocheilus formosanus, Acrossocheilus invirgatus, Acrossocheilus labiatus, Barbus matsudai, Barbus paradoxus, Gymnostomus formosanus, Gymnostomus labiatus, Leuciscus labiatus, Lissocholichthys matsuda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許桂菁, 蔣鎮宇, 王建平, 麥愛堂 1999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典藏標本 ANSP49946Holotype ANSP49947Holotype ASIZP0056980 ASIZP0056981 ASIZP0056982 ASIZP0057062 ASIZP0057063 ASIZP0057282 ASIZP0057990 ASIZP0059635 ASIZP0062062 ASIZP0062067 ASIZP0062072 ASIZP0062077 ASIZP0062084 ASIZP0062088 ASIZP0062090 ASIZP0062933 ASIZP0065757 ASIZP0068772 ASIZP0068775 ASIZP0072813 ASIZP0072814 ASIZP0074179 ASIZP0074189 ASIZP0074408 ASIZP0074426 ASIZP0075000 ASIZP0075030 ASIZP0080142 ASIZP0080153 ASIZP0080154 ASIZP0080200 ASIZP0080224 ASIZP0801315 ASIZP0805484 ASIZP0805485 BMNH1865.5.2.20Lectotype BMNH1865.5.2.21-23Paralectotype BMNH1908.5.27.6-10Syntype ...列出全部174筆... 
典藏基因2008-03-24,張家豪,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Taiwan torrent carp; Taiwan striped barb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腹部略圓。頭中大而尖。吻圓鈍而前端稍突出。口略寬,位於吻位下位,成圓弧形。唇稍厚,上唇包住上頜,下唇則與下領前端分離,左右的唇褶略有間隙。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有鬚2對,頜鬚略長於吻鬚。體被圓鱗;側線完整而沿體側中央直走;側線鱗數39-42。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雌、雄魚的吻部皆具追星,但雄魚的體型較小;雌魚的臀鰭較雄魚略為尖長。體呈黃綠色,腹部略白,體側具7條黑色橫帶,尤以幼魚最為明顯,成魚體色逐漸變暗,橫帶亦漸不顯,如死亡後,體色變化甚大,斑紋亦不清楚;背鰭及臀鰭鰭膜淡黃色而具數條黑褐色橫斑;胸鰭、腹鰭及尾鰭淡黃色。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喜歡棲息於水流湍急、較高溶氧的溪流及較清澈的深潭底層中。成魚白天較常躲藏於石縫之中,夜間才出來覓食,幼魚則終日在沿岸、石頭間或岩壁上穿梭覓食。雜食性,主要攝食石頭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 

地理分布

臺灣的特有種,普遍分布於西部各河川。 

漁業利用

臺灣河川之游釣魚類。紅燒或油炸皆宜,唯繁殖季節時,魚卵具毒性,如果不小心誤食,會引起腹瀉、頭暈、嘔吐等症狀,應避免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