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Ambassis buruensis  
發音 
Ambassis buruensis布魯雙邊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6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布魯雙邊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雙邊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30 Ambass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布魯雙邊魚 
最大體長 8.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彎線雙邊魚、玻璃魚、大面側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
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尼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Ambassis buroensis, Chanda buruensis   
參考文獻 A review of the glassfishes(Chandidae) of Australia and New Guinea.Rec.West.Aust. Mus. Supplement, 34: 139-206(Allen & Burgess, 1990);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Allen, G. R. etc. 1990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569 ASIZP0059611 ASIZP0059612 ASIZP0059613 ASIZP0059614 ASIZP0059615 ASIZP0059617 ASIZP0059618 ASIZP0059621 ASIZP0059622 ASIZP0059892 ASIZP0059997 ASIZP0060308 ASIZP0060309 ASIZP0060766 ASIZP0060767 ASIZP0068501 ASIZP0068506 ASIZP0068509 ASIZP0068511 ASIZP0068521 ASIZP0068526 ASIZP0068532 ASIZP0068536 ASIZP0068542 ASIZP0068553 ASIZP0068563 ASIZP0068568 ASIZP0068572 ASIZP0068574 ASIZP0068579 ASIZP0068584 ASIZP0068587 ASIZP0068592 ASIZP0068594 ASIZP0068595 ASIZP0068596 ...列出全部68筆... 
英文俗名 Buru glass perchlet; Buru perchl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較細長,呈長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弧形,腹部輪廓與其同形。頭中小。眼中大。口大,斜裂;頜骨、鋤骨和腭骨均具呈絨毛狀齒。眶前骨及前鰓蓋骨均雙重緣,具細齒或小棘;眶上骨1棘;鰓蓋骨後緣無棘;間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圓鱗,易脫落,頰部2列鱗,鰓蓋亦被鱗;背前鱗數12;側線於體中部中斷。背鰭單一,具深缺刻,背鰭鰭條數VII-1+9;臀鰭鰭條數III+9;尾鰭深叉形。體透明而散有黑色素點。以前所記載之裸頭雙邊魚(Ambassis gymnocephalus)為本種之誤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潟湖、沼澤或紅樹林,通常活動於汽水域,亦可進河川下游淡水域。群游性。肉食性魚類,以水生昆蟲及小型魚介貝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泰國,北至日本,南至新幾內亞。臺灣發現於北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及小琉球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至中小型魚類,無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