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Thunberg, 1792) | 棲息深度 | 10 - 100公尺 | |||||||
中文名 | 斑海鯰 | 有毒魚類 | 是 | |||||||
科中文名 | 海鯰科 ![]() |
經濟性 |
是 ![]() |
|||||||
科號科名 | F156 Ari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斑海鯰 | |||||
最大體長 | 80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成仔魚、成仔丁、銀成、白肉成、臭臊成、生仔魚、鰻鯰、賓士魚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北部
![]() ![]() |
|||||||
棲息環境 |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Arius falcarius, Arius gagorides, Arius thunbergi, Bagrus gagorides, Hemipimelodus atripinnis, Hemipimelodus bicolor, Pimelodus thunberg, Silurus maculatus, Silurus thunbergi, Tachysurus maculatu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3(FAO,1999)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 ![]() | |||||||||
英文俗名 | Sea barbel; Sea catfish; Spotted catfish; Spotted sea catfish; Giant cat-fish; Marine catfish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頭部略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頭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端窄。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頜骨具銳利齒帶,腭骨則具一對呈長圓形的齒帶。口部周邊有3對鬚。第一鰓弓具17-21鰓耙。體無鱗,具黏液。背鰭硬棘具有毒腺,後方具一脂鰭;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尾鰭深叉形。
背鰭具有1根硬棘,7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11根軟條;胸鰭具有1根硬棘,10-11根軟條;腹鰭具有1根硬棘,5根軟條。體背呈藍褐色,體側灰白色,腹部淡白。各鰭略偏黃;脂鰭上具一大黑點。
最大體長可達80公分,體長38公分左右可達性成熟。(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
|||||||||
棲所生態 | 斑海鯰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沿岸之底棲性魚類,廣泛的棲息在海域、潟湖、河口、河川感潮帶等鹹水或半淡鹹水域,對不同鹽度的水域適應良好。成魚主要出沒於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100公尺,小魚較常進入河口與紅樹林水域。斑海鯰在西部頗為常見,偏好行底棲生活,喜歡棲息在泥砂底質的海域環境,在漲潮時,常會至河口區覓食。屬於肉食性,主要以小型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主要為夜行性,但在白天水色混濁時,也會成群活動覓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印度沿海到中國東海以及印度-澳洲島弧。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北部等海域。 |
|||||||||
漁業利用 | 斑海鯰是臺灣五種海鯰科成員中最常見的種類,數量相當豐富。一般由岸邊手釣、刺網及拖網等漁法捕獲,全年皆產,但以春夏季較盛產。由於牠的魚肉腥味較重,且一般消費者沒有食用這個魚種的習慣,故市場經濟價值不高,僅有少部分作為食用。在漁港可見到本種魚被當作下雜魚出售。斑海鯰也是釣友在濱海大排、河口水域常釣獲的魚種,但是由於在岸邊以手竿釣獲的大多數都是體長20公分以下的小型個體,這些帶著扎手硬棘的小斑海鯰並不受到大多數釣友的青睞,往往被釣上後就隨即被丟回去,甚至被棄置在岸邊,成為休閒釣魚的無辜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