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Blenniella chrysospilos  
發音 
Blenniella chrysospilos紅點真蛙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7) 棲息深度 0 - 6公尺
中文名 紅點真蛙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紅點真動齒鳚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蘭嶼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Alticus evermanni, Istiblennius chrysospilos, Istiblennius chrysospilos insulinus, Istiblennius coronatus, Istiblennius insulinus, Salarias aureopuncticeps, Salarias belemnites, Salarias bryani, Salarias chrysospilos, Salarias coronatus, Salarias unimacul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Springer, V.G. and J.T. Williams, 1994. The Indo-West Pacific blenniid fish genus Istiblennius reappraised: a revision of Istiblennius, Blenniella, and Paralticus, new genus.. Smithson. Contrib. Zool. 565:193 p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Springer, V. G. etc. 1994 
典藏標本 ASIZP0055072 ASIZP0072511 ASIZP0074918 ASIZP0805197 ASIZP0915201 USNM00296016  
典藏基因2011-08-16,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ed-spotted 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似圓柱狀;頭鈍短。頭頂無冠膜(大個體具一極低的皮摺)。鼻鬚掌狀分支;眼上鬚二分支或三分支;無頸鬚。上唇稍具鋸齒緣,下唇平滑,齒可動。D. XIII+19-21;A. II, 10-23;P. 14; V. I, 3。背鰭具深缺刻,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雄魚頭部散布紅點,眼後有短黑橫線;體側具8-9寬橫斑,有時不顯,另具3-5列白色短縱紋,中央約在背鰭第二軟條下方有一黑斑,有時不顯;背鰭棘部末端黑色,散布紅點,軟條部淡至深色,具淡紅褐色緣;臀鰭淡至黑色;胸鰭有幾列黑點;尾鰭下半部灰黑色。 雌魚體側有9對窄橫帶,橫帶內散布紅褐色或小黑點,但體中央無黑斑。以前所記載之冠鬚蛙鳚(Istiblennius coronate)為本種之誤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潮間帶至水深約6公尺的礁石區。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非洲東岸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分布於蘭嶼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