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haetodon plebeius  
發音 
Chaetodon plebeius藍斑蝴蝶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31 棲息深度 3 - 10公尺
中文名 藍斑蝴蝶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蝴蝶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93 Chaet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四棘蝴蝶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藍腰蝶、雲蝶、蝶仔(臺東)、紅司公(澎湖)、虱鬢(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南海 
同種異名 Chaetodon cordiformis, Chaetodon plebelus, Megaprotodon maculiceps, Megaprotodon plebei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Cuvier, G. etc. 1831 Watanabe, M. etc. 194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73521 ASIZP0806070 ASIZP0916070 ASIZP0916798 FRIP22280 NMMBP04533 NMMSTP00034 NTMP0139 NTUM00618 NTUM00619 NTUM00735  
典藏基因,,CO1,100%
英文俗名 Two-spot coralfish; Coral butterflyfish; Blueblotch butterflyfish; Bluespot butterflyfish; Blue-spot butterfly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而呈橢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短而略尖。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下頜各具8列齒。體被中型鱗片;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XII-XIII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I-XIV,軟條17-18;臀鰭硬棘IV,軟條15。體黃色;體側具約17-19條與鱗列相當的暗黃色縱帶,體側中央上部具一長橢圓形之藍斑;頭部黃色,具眼帶,窄於眼徑,止於喉峽部。尾柄具一鑲白邊之眼點。各鰭黃色;胸鰭淡色;尾鰭具淡色緣。

棲所生態

棲息於潟湖及面海的珊瑚礁區。通常成魚成對生活於礁體外。以鹿角珊瑚蟲或是其它魚的外部寄生蟲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安達曼海至斐濟,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各地岩礁及珊湖礁海域皆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在水族箱內的飼養上,會攝食豐年蝦。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