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發音 
Chelidonichthys spinosus棘黑角魚
by: 葉信明
命名者 (McClelland, 1844) 棲息深度 25 - 615公尺
中文名 棘黑角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角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10 Trig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棘綠鰭魚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雞角、角仔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澎湖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Chelidonichthys kumu, Trigla spinosa   
參考文獻 陳春暉(2003)澎湖的魚類;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Nakabo T. 2002 陳春暉 2003 
典藏標本 ASIZP0056255 ASIZP0059456 ASIZP0061564 ASIZP0061838 ASIZP0062511 ASIZP0070257 ASIZP0800520 ASIZP0900520 MTP0071 MTP0073 NMMBP01030 NMMBP04248 NMMBP04256 NMMBP04257 NMMBP04258 NMMSTP01613 NTUM06571 NTUM07272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Red gurnard; Bluefin searob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頰部具強稜。吻突較圓短, 其上有小棘。 後頸棘、鰓蓋棘、以及肩胛棘均較眼徑為短。背鰭基底兩側有小棘盾板。鱗小、圓鱗;頭部、胸部及腹部前方均無鱗,側線鱗孔數64-66。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胸鰭較短,僅延伸至第二背鰭基底前端部位的下方。背側面紅色,腹部白色;胸鰭內面暗橄欖綠,下半部散布許多藍色的斑點(保存的標本為白色或灰白色) ,另具藍色緣,黑色的斑塊偶然會在下半部出現。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北海道南部向南至南中國海。臺灣分布於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一般多煮湯,或是油炸使骨酥脆後食用;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