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lorurus sordidus  
發音 
Chlorurus sordidus藍頭綠鸚哥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3 - 50公尺
中文名 藍頭綠鸚哥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4 Sc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藍頭綠鸚嘴魚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青尾鸚哥、藍鸚哥、青衫(雄)、蠔魚(雌)、紅鮘(雌)(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Callyodon albipunctatus, Callyodon bipallidus, Callyodon cyanogrammus, Callyodon erythrodon, Callyodon margaritus, Callyodon rostratus, Callyodon sordidus, Pseudoscarus goldiei, Pseudoscarus margaritus, Pseudoscarus platodoni, Pseudoscarus vitriolinus, Scaridea leucotaeniata, Scarus celebicus ...共24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Review and doubtful species of Scaridae of Taiwan(Liao et al., 2004)  Forsskål, P. 177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hen, L. S. 2002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Liao, U. C. etc. 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56283 ASIZP0060636 ASIZP0060720 ASIZP0060810 ASIZP0806744 ASIZP0806770 ASIZP0916744 ASIZP0916770 BPBMI22742 NMMBP02375 NMMBP02383 NMMBP04971 NMMBP06540 NTOUP201203-062  
英文俗名 Parrotfish; Bullethead parrot; Bullethead parrotfish; Daisy parrotfish; Burnt parrotfish; Green parrotfish; Green-finned parro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3-4;頰鱗2列,上列為4鱗;下列為4-5鱗。胸鰭具14-16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稍圓形到截形。稚魚(大約 8 公分以內)體呈黑褐色,體側有數條白色縱紋。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多變異,體色為一致為暗棕色到淡棕色(有些個體之背、腹側為紅色);體側鱗片具暗色緣,尤其在體前半部之鱗片更是顯著;尾柄部有或沒有淡色區域;尾鰭基部具一大暗斑點(有些個體沒有);胸鰭暗色,但後半部透明。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色亦多變異,體藍綠色,腹面具1-3條藍或綠色縱紋;各鱗片具橘黃色緣;有時頰部及體後部分具黃色大斑;背鰭及臀鰭藍綠色,具一條寬的橘黃色縱帶;尾鰭藍綠色具較淡色之輻射狀斑紋。

棲所生態

棲息地廣泛。幼魚主要於珊瑚茂盛區或淺的珊瑚礁平台水域;成魚則包括水淺的珊瑚繁盛礁石平臺與底部為開闊區域的潟湖與臨海礁石區, 以及沿著海洋峭壁活動。在各種不同的區域中行為表現有異。稚魚與初期階段魚形成大群魚群,在覓食區與休息區之間長距離移動,成魚時常獨居性。以底藻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南至南非的納塔爾起,東至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迪西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柏斯、新南威爾斯、羅得豪島與拉帕島。臺灣東部、東北部、西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記錄。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全年皆產,夏季最盛。屬較中型的鸚哥食用魚種,食用時以清蒸為佳。為頗常見的鸚哥魚之一。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