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McKay, 1971 | 棲息深度 | 250 - 350公尺 | |||||||
中文名 | 綠尾低線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鱸鰧科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439 Percoph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綠尾低線魚 | |||||
最大體長 | 22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鴨嘴鱚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東北部 | |||||||
棲息環境 | 深海、礁區、砂泥底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McKay, R.J. 197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 |||||||||
典藏標本 | ASIZP0062215 ASIZP0063603 NTUM05670 | |||||||||
英文俗名 | Duckbill |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
形態特徵 | 體圓柱形,頭部縱扁,尾部側扁。眼大,兩眼彼此靠近。口大,上頜骨末端無皮質瓣;吻端無前棘;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鰓蓋骨上端具二大棘,前鰓蓋骨後下角具二小棘突。側線於胸鰭上方急降,側線鱗約78-85。背鰭分離,第一背鰭鰭條不延長,具VI棘;第二背鰭軟條15-17;臀棘無棘,25-26軟條;胸鰭鰭條23-24;尾鰭截形,或稍內凹。體灰褐色,體腹淡色;體背側具多條寬窄相間之鞍狀斑。眼後及鰓蓋上具黃點。第一背鰭第I至II棘間的膜為黑色;胸鰭一致為灰暗色。齒帶和上唇黑色。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上。棲息深度在250-350公尺間。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土佐灣至東中國海,以及南至澳洲西部。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無經濟價值性,僅作學術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