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irrhitichthys aprinus  
發音 
Cirrhitichthys aprinus斑金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2 - 40公尺
中文名 斑金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02 Cirrhi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金 
最大體長 12.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短嘴格、格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澎湖、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東帝汶 
同種異名 Cirrhites aprinus, Cirrhitychthys aprinus, Cirrihitichthys apri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Cuvier, G. etc. 1829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0346 ASIZP0802573 ASIZP0912573 FRIP21452 FRIP21541 NMMBP01195 NMMBP05472 NMMBP08737 NMMSTP00587 NTOUP200712-129 NTOUP200712-138 NTOUP201207-673 NTUM03743 NTUM04571 NTUM07559  
典藏基因2008-08-05,張榮樺,CO1,100%
英文俗名 Threadfin hawkfish; Spotted hawkfish; Blotched hawkfish; Boar hawk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頭背部近平直;體背隆起,腹緣近平直。吻略鈍。眼中大,近頭背緣。前鰓蓋骨後緣具強鋸齒;鰓蓋骨後緣具棘。上下頜齒細小;鋤骨齒及腭骨齒皆存在。體被圓鱗;眼眶間隔無鱗;頰部具鱗4列;側線鱗數41-43;側線上方鱗列數3個。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部之鰭膜末端呈簇鬚狀,硬棘數X,軟條數12,第1軟條延長如絲;臀鰭硬棘數III,軟條數6;胸鰭最長之鰭條末端達臀鰭起點前。體淡褐色,腹部淡色,體側具紅褐色斑塊或不規則之斑駁。鰓蓋上緣具一大暗色斑。各鰭淡黃色至淡紅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亞潮帶岩礁及珊瑚礁區域;通常喜歡停棲於珊瑚枝頭上,伺機捕食獵物。以甲殼類或小型魚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馬爾地夫、臺灣、日本等國家。臺灣發現於南部、東部、東北部、澎湖、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