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Diaphus splendidus  
發音 
Diaphus splendidus亮眶燈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rauer, 1904) 棲息深度 40 - 3872公尺
中文名 亮眶燈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燈籠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00 Myctop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光亮眶燈魚 
最大體長 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燈籠魚、七星魚、光魚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大西洋和印度洋 
同種異名 Diaphus scapulofulgens, Diaphus splendidum, Diaphus steadi, Diaphus vitiazi, Myctophum splendidum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A review of lanternfishes( Families: Myctophidae and Neoscopelidae)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around Taiwan and Tungsha Islands with notes on seventeen new records(Wang and Chen, 2001);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Brauer, A. 190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Wang, J. T.-M. etc. 2001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0224 ASIZP0063917 ASIZP0063919 ASIZP0063922 ASIZP0063923 ASIZP0066996 ASIZP0069688 ASIZP0069695 ASIZP0079315 ASIZP0900327 NMMBP00674 NMMBP05303 NMMBP05586 NMMBP05774 NMMBP05775 NMMBP06273 NMNSF00613  
典藏基因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Lanter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後部略細。頭中等大。吻短,鈍圓。眼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不擴大;上下頜、鋤骨、腭骨均具齒帶,上下頜內側齒延長。體被大而薄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4-16,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等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5-16;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柔軟。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眶前發光器(Ant)無;鼻部背位發光器(Dn)小而圓形,在鼻器後背方;鼻部腹位發光器(Vn)稍大,呈帶形,前緣延伸與Dn相連;眶下位發光器(So)無;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明顯較Op2小,均在眼眶下緣縱線之下;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距側線比距胸鰭基部近,其下方有一大於PLO約3-4倍的發光鱗;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兩者與PO1成一斜線;胸部發光器(PO)5個,PO1與PO2的距離為PO列中最大,PO4位置昇高,與PVO2在一水平線上;腹部發光器(VO)5個,VO3位置最高;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間,較接近側線;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幾呈直線狀,SAO3緊臨側線;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在脂鰭下方,緊臨側線;臀鰭前部發光器(AOa)6個,AOa1位置昇高,但不超過SAO2,AOa6亦昇高,六者排列呈淺弧形;臀鰭後部發光器(AOp)4-5個,沿尾柄腹側水平狀排列;尾鰭前位發光器(Prc)4個,四個依次昇高呈半弧形排列,Prc4在側線下方約發光器直徑的2-3倍處。尾部發光腺無。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底層巡游魚類,具日夜垂直分布習性,白天一般棲息於375-750公尺以上,晚上則上游至水深40-225公尺附近處覓食,以小蝦等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臺灣則發現於西南部、東部及東沙群島等周邊水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