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Engyprosopon grandisquama  
發音 
Engyprosopon grandisquama偉鱗短額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棲息深度 7 - 500公尺
中文名 偉鱗短額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偉鱗短額鮃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Arnoglossus grandisquama, Arnoglossus poecilurus, Arnoglossus spilurus, Bothus poecilurus, Engyprosopon grandiquama, Engyprosopon grandisquamis, Engyprosopon spiniceps, Engyroprosopon grandisquamis, Platophrys grandisquama, Platophrys poecilurus, Platophrys spiniceps, Pseudorhombus poecilurus, Rhomboidichthys grandisquama ...共24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7310 ASIZP0058421 ASIZP0059046 ASIZP0062238 ASIZP0063540 ASIZP0080828 ASIZP0807564 ASIZP0917564 NMMBP05209 NMMBP05376 NMMBP05582 NMMBP08769 NMMBP08826 NMMBP08852 NMMSTP00739 NMNSF00504 NMNSF00523 NTMP0010 NTUM02486 NTUM02487 NTUM05411 NTUM05412 NTUM05558 NTUM05560 NTUM05561 NTUM05562 NTUM05567 NTUM05594  
英文俗名 Spiny-head flounder; Warthog flounder; Largescale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背緣突起。頭大;吻短鈍。眼間隔極寬而凹陷,雄魚具吻棘。口小;上頜骨稍短,上頜延伸至下眼前緣下方;上頜具二行尖銳錐狀齒,下頜具一行;腭骨無齒。鰓耙短不呈鋸齒狀,第一鰓弓之鰓耙數0+5-8。眼側被中大弱櫛鱗,盲側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側線鱗數37-43。背鰭正常,具軟條數83-89;臀鰭正常,具軟條數62-66;左右腹鰭不對稱;胸鰭等長或短於頭長;尾鰭尖圓形。體淺淡褐色,體側具許多暗色點及環紋散在,側線直走部具2-3個污點,各鰭皆具黑點,尾鰭第3與第4鰭條間有一對大形黑斑;雄魚盲側除了頭部為淡黃白色外,餘為淡褐色,雌魚全為淡黃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或石礫底質床上,白天不太活動,靜靜地平貼在砂泥底床上,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物。多變的體色能融入周遭景物,藉以欺敵。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洲,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主要分布於西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體型較小,一般皆加工作扁魚酥或以下雜魚般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