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Galeus eastmani  
發音 
Galeus eastmani依氏蜥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nyder, 1904) 棲息深度 10 - 200公尺
中文名 依氏蜥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貓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23 Scylio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伊氏鋸尾鯊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沙條、依氏蜥鮫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伊豆 
同種異名 Pristiurus eastman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Jordan, D. S. etc. 1904 Nakaya, K. 1975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63777 ASIZP0064093 ASIZP0070317 ASIZP0901284 NMMSTP00889 NMNSF01528 NTUM06967  
英文俗名 Gecko cat shark; Gecko catshar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型修長,近似圓柱形或稍縱扁。頭平扁,頭寬大於頭高;尾部細長側扁。吻端呈窄拋物線。眼大,橢圓形,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瞬褶下方具一深溝。鼻孔斜列,位於口前,前鼻瓣具一個三角形突出,無鼻鬚;無口鼻溝。口寬大,弧形,口閉時齒暴露;上下唇褶發達;齒細小,5-7齒尖型,多行使用。噴水孔小,新月形,位於眼後。盾鱗細如絨化,3棘突3脊突。背鰭2個,小型,大小和形狀略同,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後端相對;臀鰭低而延長,內角突出,未達第二背鰭下角後方;腹鰭大於背鰭;胸鰭寬而圓;尾鰭狹長,上緣具2縱行鋸齒狀大鱗,上葉頗發達;尾鰭下葉前部不顯著突出,與中部連合呈倒三角形,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與上葉相連呈圓形。體褐色,體背具不顯著之鞍狀暗斑;背、尾鰭後端白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較深水域的底棲性魚類,生態習性了解不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東海,可能至越南、菲律賓。臺灣分布於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捕獲魚體較小,故以下雜魚處理,偶有人加工成醃燻製品。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