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Gigantactis vanhoeffeni  
發音 
Gigantactis vanhoeffeni梵氏巨棘鮟鱇
by: 何宣慶
命名者 Brauer, 1902 棲息深度 0 - 5300公尺
中文名 梵氏巨棘鮟鱇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巨棘鮟鱇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43 Gigantact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梵氏巨棘鮟鱇 
最大體長 4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深海鮟鱇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西印度洋 
同種異名 Gigantactis exodon, Gigantactis perlatus   
參考文獻 何宣慶(2002)碩士論文;Fishbase(2003);Fish of Japan(Nakabo, 2002)  Brauer, A. 1902 Bertelsen, E., T. W. Pietsch etc. 1981 Nakabo T. 2002 何宣慶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9903 ASIZP0060136 ASIZP0061798 ASIZP0061799 ASIZP0065446 ASIZP0804889 ASIZP0804890 ASIZP0914889 ASIZP0914890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Vanhoeffen's whipnose angl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鰭條6;臀鰭鰭條5-6;胸鰭鰭條17-18;尾鰭鰭條8;不具腹鰭。身體延長,略為側扁;頭小;吻觸手基部位於吻端。吻觸手短於120 %SL;餌球延長,長有細棘及具有暗色素的末端延長部分,吻觸手後端基底有一對小分支;下頜牙齒相對較長,排列成三列。尾鰭略為發差,不具延長鰭條。體色全黑。(何宣慶2020/03/22)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光線微弱或無光線之深海區;幼魚為漂浮性,生活在食物豐富的海洋上層水域;變態期後的魚種則生活在遠洋深海中層或深層水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臺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少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無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