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Hoplichthys langsdorfii  
發音 
Hoplichthys langsdorfii郎氏針鯒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20 - 100公尺
中文名 郎氏針鯒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針鯒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4 Hoplichthy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藍氏棘鯒 
最大體長 1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針牛尾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Oplichthys langsdorfi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and T. Yoshino, 1984.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Vol. 1.. Tokai University Press, Tokyo, Japan. 437 p. (text);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300 ASIZP0058302 ASIZP0058726 ASIZP0059051 ASIZP0060049 ASIZP0060509 ASIZP0060566 ASIZP0061089 ASIZP0061106 ASIZP0061219 ASIZP0063261 ASIZP0067801 ASIZP0067819 ASIZP0067833 ASIZP0067936 ASIZP0068374 ASIZP0070288 ASIZP0803562 ASIZP0803580 ASIZP0803594 ASIZP0803697 ASIZP0913562 ASIZP0913580 ASIZP0913594 ASIZP0913697 FRIP00553 FRIP00554 FRIP00555 FRIP00556 NMMBP02535 NMMBP02541 NMMBP02858 NMMBP03736 NMMBP05340 NMMBP05773 NMMSTP00137 NTHUB02103 ...列出全部39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Ghost flathea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與軀幹前部都極為扁平,愈往尾部則愈狹小。具兩對鼻孔。眼大,位於上側位。上下頜、鋤骨及口蓋骨具細齒;上下頜等長。鰓膜與喉峽部連合。體無鱗,頭及軀幹的背面及上半部均被骨板,其上具硬棘;側線完全,側線各盾板上具二強棘。下頜腹側具棘。D1. VI,D2. 15;A. 16-18;P. (12-13)+(3-4);L.l. 27-28;GR. 10-14。體長為頭長的3.0-3.7倍;頭長為吻長的2.7-3.9倍、眼徑長的3.9-5.3倍、兩眼間距的14-26倍。背鰭的第I棘長短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成熟的雄魚第二背鰭的第四至第八軟條延長呈絲狀;胸鰭短,無絲狀鰭條,其游離鰭的長度不達胸鰭末端。第一背鰭後部有黑斑,胸鰭及尾鰭亦有黑色斑點,身體有四條不明顯的橫條。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之水域。深海底棲性,生態習性不詳。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東海。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南部、西部、西南部及小琉球海域等。 

漁業利用

深海底棲性小魚,無食用價值,一般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