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Johnius distinctus  
發音 
Johnius distinctus鱗鰭叫姑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anaka, 1916) 棲息深度 3 - 40公尺
中文名 鱗鰭叫姑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石首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1 Sci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鱗鰭叫姑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春子、油口(澎湖)、臭肚仔(澎湖)、金線加網(澎湖)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Johnius carutta, Johnius tingi, Pseudosciaena tingi, Sciaena distincta, Wak tingi, Waku ting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Fishbase(2003)  朱元鼎 編 1985 Sasaki, K. etc. 198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023 ASIZP0058706 ASIZP0058871 ASIZP0060957 ASIZP0063557 ASIZP0065793 ASIZP0065801 ASIZP0065819 ASIZP0066151 ASIZP0076102 ASIZP0078345 ASIZP0700201 ASIZP0801163 ASIZP0801164 ASIZP0801165 ASIZP0801168 ASIZP0805661 ASIZP0807118 ASIZP0911163 ASIZP0911164 ASIZP0911165 ASIZP0911168 ASIZP0917118 FRIP01242 NMMSTP01670 NMNSF00317 NMNSF00476 NMNSF01246 NTMP0102 NTOU-AE6272 NTUM00864 NTUM00866 NTUM00874 NTUM07164 NTUM07165 NTUM07166 NTUM07167 ...列出全部60筆... 
英文俗名 Croak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吻不突出;口裂大,端位,傾斜,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瞳孔後緣下方;上頜齒最外列齒較大,約9-10枚,餘內列齒3-5列,均細小,下頜齒最內列齒較大,餘均細小;吻緣孔5個,中央緣孔為半圓形側裂孔,吻緣葉分成3片狀; 吻上孔5個,中央3孔圓形呈弧形排列,左右各有一外側上孔,孔小為裂縫型孔;頦孔為似5孔型呈弧形排列,中央頦孔隔成2孔。眼眶下緣距前上頜骨水平線有一鱗片寬。 鼻孔2個,前鼻孔為圓形,後鼻孔較大為圓錐形。前鰓蓋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 鰓耙短小。頭部除眼後頭頂部外皆為圓鱗,身體被櫛鱗,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佈滿小圓鱗。耳石為叫姑魚型,印跡頭區半圓形,尾端擴大為圓錐形。胸鰭基上緣點在背腹鰭基起點前,鰓蓋後下方;尾鰭楔形。 腹腔膜為黑色,胃為卜字形,幽門垂9- 10個,腸為2次迴繞型,鰾為叫姑魚型,附枝16對。 體側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銀白色;自胸鰭基後,體中央具一2-3列鱗片寬的銀白色帶,沿側線另具一細銀白色帶;背鰭軟條基下方具一2鱗片寬的銀白色帶;背鰭棘部中央為白色,末端黑褐色,軟條部中央為白色,末端褐色;尾鰭黃褐色;臀鰭及腹鰭澄黃色;胸鰭淺褐色,鰭基內緣具一褐色腋斑;鰓蓋青紫色;鰓腔褐色;口腔白色。以前所記載之丁氏叫姑魚(Johnius tingi)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淺水域,水深約在1-40公尺之間,會進入河口區。一般在底層活動覓食,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食。夜行性。鰾能發聲,尤其在生殖期間,聲音特別響,發出喀喀聲,有如蛙鳴。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沿海、臺灣、韓國及日本等。臺灣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沿海。 

漁業利用

是臺灣拖網漁業之漁獲物之一,經濟價值高,終年可用底拖網捕獲,在水暖花開的春、夏季是盛產的高峰期。肉質佳,糖醋、清蒸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