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Myripristis formosa  
發音 
Myripristis formosa臺灣鋸鱗魚
by: ©海洋生物博物館
命名者 Randall & Greenfield, 1996 棲息深度 15 - 30公尺
中文名 臺灣鋸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金鱗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82 Holo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臺灣鋸鱗魚 
最大體長 15.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臺灣松毬、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宜蘭大溪 
同種異名 Myripristis seychellensis   
參考文獻 Randall, J.E. and D. W. Greenfield, 1996. Revision of the Indo-Pacific holocentrid fishes of the genus Myripristis,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Indo-Pacific Fishes (25):61 p  Randall, J. E. etc. 1996 
典藏標本 ASIZP0056565Holotype BPBMI37103Paratype NMMBP08528 NMMBP08553  
英文俗名 Squirrel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主上頜骨長未端達眼後緣;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4。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2;腹鰭硬棘 I ,軟條 5-8 (通常 為7 ) ;尾鰭深叉形。各鱗片中央為銀粉紅色,周緣則為暗紅色;鰓膜後緣具黑色帶,僅延伸至眼睛下緣的水平線之上;背鰭硬棘部之上半部為鮮紅色,背鰭軟條部及臀、腹及尾鰭的領頭鰭條為白色,臀、腹及尾鰭續接1條紅色寬帶,背鰭軟條部會形成1個大紅斑塊。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在水深15到30公尺之間。白天在洞中或珊瑚礁的下方。幼魚吃食浮游動物,成魚轉變成底棲性,同時也改吃底棲性的無脊椎動物。 

地理分布

目前已知分布於臺灣、印度等印度-西太平洋區。臺灣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本魚種在水族館中也有人飼養做為觀賞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