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Machida, 1984 | 棲息深度 | 160 - 300公尺 | |||||||
中文名 | 多斑新鼬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鼬鳚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222 Ophidi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多斑新鼬鳚 | |||||
最大體長 | 18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斑新鼬魚、鼬魚 | |||||
世界分布 | 日本至臺灣 | 台灣分布 | 西部、東北部
![]() ![]() |
|||||||
棲息環境 |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families Ophidiidae and Bythitidae from Taiwan. Bull. Inst. Zool. Acad. Sin. (Taipei) v. 30 (no. 1): 9-18(Chen & Shao, 1991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 ![]() | |||||||||
英文俗名 | Brotula; Cusk eel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圓而延長,尾部則是側扁。在鰓蓋骨的後面有一尖銳的硬棘,其前鰓蓋骨的下方則有2根小棘。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92-96,臀鰭鰭條數73-78;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尾鰭鰭條數8。 體呈灰黃色,有許多不規則暗帶分布在身體的上半部。頭部有2條暗色縱帶,其中一條貫通眼部。自背鰭1/3處開始至少有5枚的黑斑散布,兩黑斑間的外緣並有一半圓形黑斑。臀鰭則和背鰭相似,但斑點起於臀鰭的1/2處,兩斑點間亦無半圓形黑點,且斑點數較少。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水域,由160公尺到300公尺深的水層中,都有分布,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臺灣海域。臺灣東北部和西南部海域均可看見。 |
|||||||||
漁業利用 |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底拖網、延繩釣或深海手釣等漁法捕獲,肉質有腥味,通常小魚就當下雜魚處理,大魚則炒辣椒、薑、蒜、九層塔等去腥味,或燉煮枸杞等食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