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Oryzias sinensis
Oryzias sinensis中華青鱂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hen, Uwa & Chu, 1989 棲息深度 0 - 1公尺
中文名 中華青鱂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怪頜鱂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52 Adrianichthy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青鱂 
最大體長 4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青鱂、青鱂魚、稻田魚、魚目娘、米鱂、彈魚、三界娘仔 
世界分布 臺灣、中國、東亞大陸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中國雲南昆明 
同種異名 Aplocheilus latipes, Oryzias latipes latipes, Poecilia latipe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Yamamoto Toki-o 1953 Yamamoto Toki-o 1955 Yamamoto Toki-o 1958 Ikeda, A. 1959 Yamamoto, Toki-o 1959 Yamamoto Toki-o 1959 Briggs, John C. etc. 1959 Shuichi Hirao, Ryô Kikuchi etc. 1969 Lindsey, C.C. etc. 1971 C. C. Lindsey etc. 1971 朱元鼎 編 1985 Sakaizumi, M. etc. 1987 Uwa, H. etc. 198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Ueda, T etc. 1999 Carpenter, K. E. etc. 1999 
典藏標本 USNM00356076  
英文俗名 Ricefish; Rice Fish; Tooth- carp; Japanese rice fish; Japanese medak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VU 2017淡水魚紅皮書:VU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背部平直,腹部圓突。頭中大,較寬,前端平扁。吻寬短。眼較大,側位。口小,上位,橫裂,能伸縮;上頜較下頜短,下頜向上突出。體被較大圓鱗,頭部被鱗。無側線。背鰭一個,短而後位,具6分支鰭條,無硬棘;背鰭與臀鰭基後部相對;臀鰭無不分支鰭條,具15-19分支鰭條,起點距尾鰭基較距吻端為近;胸鰭上側位,基部斜直,末端伸越腹鰭基;腹鰭腹位,末端伸達肛門;尾鰭截形,長約與頭長相等。無鰾。腸短,較體長為短或等長。體背側淡灰色,體側及腹面銀白色;頭部及體體多具小黑點;體背部正中線具一暗褐色縱帶,自頸部後延至尾鰭基;體側中央具一縱行黑線,始於鰓蓋上角或胸鰭末端處,後延伸至尾鰭基。各鰭微黑,雄魚的腹鰭在生殖季節尤黑。過去文獻都將台灣所產的青鱂魚鑑定為Oryzias latipes,然而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台灣所產之本種應屬於中華青鱂Oryzias sinensis (2019-9-19)。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靜水或緩流水體表層的小型魚類,一般成群溝渠、池塘、稻田的水表層游動。對於水中溶氧及溫度的變化適應力較強。屬卵生魚類,卵受精後,仍掛在雌魚的生殖孔、臀鰭附近,之後雌魚將受精卵黏附於水草或絲藻之上,待其孵化。 

地理分布

分布於東亞區淡水域,包括中國、中南半島北部及臺灣等。臺灣以往曾廣泛分布於中、北部一般溝渠、池塘、稻田的緩水域中,目前於臺灣僅剩極少數族群,野外族群已瀕臨滅絕。由於已知臺灣各地的青鱂魚的遺傳組成頗為不同,為避免基因汙染,應禁止將人工繁養殖的青鱂魚後代放流至野外水域中。(2019-9-19) 

漁業利用

魚體小型,不具經濟價值。為有待受到保育的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