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Oxycheilinus bimaculatus  
發音 
Oxycheilinus bimaculatus雙斑尖唇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0) 棲息深度 2 - 100公尺
中文名 雙斑尖唇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雙斑尖唇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雙點龍、絲仔魚、雙斑鸚鯛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夏威夷 
同種異名 Cheilinus bimacul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Westneat, M.W., 2001. Labridae. Wrasses, hogfishes, razorfishes, corises, tuskfishes.. p. 3381-3467. In K.E. Carpenter and V. Niem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  Cuvier, G. etc. 183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4864 ASIZP0057527 ASIZP0057673 ASIZP0062026 ASIZP0070851 ASIZP0079428 ASIZP0079530 ASIZP0804850 ASIZP0805855 ASIZP0914850 ASIZP0915855 FRIP00239 NMMSTP00589 NTMP0942 NTUM04602 NTUM04687 NTUM04688 NTUM04719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Two-spot wrasse; Twospot wrasse; Twospot maori wrasse; Comettailed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卵圓形;頭部背面凸出。吻中長,突出;口端位,下頜稍突出;上下頜每側前方具一犬齒,每側具一列圓錐齒,無後犬齒。前鰓蓋骨邊緣具距齒,左右鰓膜癒合,不與峽部相逢;體被大形圓鱗;頭部眼上方背面被鱗。D. IX, 10;A. III, 9;P.12;L.l. 14-15;G.R.5-6+7-8;背鰭棘膜具缺刻;幼魚尾鰭圓形,成魚尾鰭楔形,上葉與中央軟條延長;腹鰭短而延長。體色多變,由黃褐色至綠色,並攙雜多色斑紋或斑點;幼魚具一黑色寬縱紋,成魚則斷裂成斑點;眼後具一黑點;頭具不規則橙紅色斑點及短紋,眼周圍則呈輻射狀;奇鰭具橙色網紋;背鰭第I棘膜具一黑褐色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海域,棲息深度在2-100公尺間,特別喜歡藏身於沿岸海藻繁盛的岩礁區,其多彩的體色為它帶來絕佳的保護作用,而稍突出的吻部,讓它容易翻找藏匿在海藻叢中或岩縫中的貝類、蝦蟹之類的底棲性無脊椎動物。晚上會找個岩礁下的孔洞,側臥在其中睡覺。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非到夏威夷及馬貴斯群島,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海域,南至萬那杜等。臺灣除西部外,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非食用經濟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