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Oxycheilinus orientalis  
發音 
Oxycheilinus orientalis東方尖唇魚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Günther, 1862) 棲息深度 15 - 80公尺
中文名 東方尖唇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東方尖唇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東方龍、汕散仔、闊嘴郎、東方鸚鯛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小琉球、綠島、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Cheilinus celebicus, Cheilinus orientalis, Cheilinus rhodochrous, Oxycheilinus rhodochrous   
參考文獻 Westneat, M.W., 2001. Labridae. Wrasses, hogfishes, razorfishes, corises, tuskfishes.. p. 3381-3467. In K.E. Carpenter and V. Niem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  Carpenter, K. E. etc. 2001 Randall, J. E. etc. 2003 
典藏標本 ASIZP0054865 ASIZP0055874 ASIZP0056377 ASIZP0059595 ASIZP0065263 ASIZP0071154 ASIZP0071655 ASIZP0071671 ASIZP0804971 ASIZP0804987 ASIZP0914971 ASIZP0914987 NMMBP02250 NMMBP02305 NTUM04656 NTUM04657 NTUM04658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Oriental wrasse; Oriental maori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梭形;頭部眼上方平直。口中大,前位,略可向前伸出;吻長,突出;鼻孔每側 2個;上下頜各具錐形齒一列,前端各有一對大犬齒;前鰓蓋骨邊緣具距齒,左右鰓膜癒合,不與峽部相逢;體被大形圓鱗。D.I X, 10;A. III, 8-1;P. 12;腹鰭短;尾鰭稍圓至楔形。幼魚體色淡茶色,體側有兩條白色縱帶,兩縱帶所夾區域或呈褐色。體呈橙紅色,腹部較淡色,並攙雜白色斑紋或斑點;眼周圍具斑點;體側背鰭第I-IV棘之下方具一約2-3個鱗片的規則黑斑;背鰭第I-II棘膜具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潟湖外礁、珊瑚礁或岩礁海域,棲息深度在15-80公尺間,特別喜歡藏身於沿岸海藻繁盛的岩礁區,其多彩的體色為它帶來絕佳的保護作用,而稍突出的吻部,讓它容易翻找藏匿在海藻叢中或岩縫中的貝類、蝦蟹之類的底棲性無脊椎動物。晚上會找個岩礁下的孔洞,側臥在其中睡覺。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摩鹿加、印尼至馬歇爾、馬里安那群島及薩摩亞,北至臺灣海域等。臺灣南部及小琉球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非食用經濟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