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樹](../images/classtable.gif)
![FishBase](../images/fblogo3.gif)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Cuvier, 1816 | 棲息深度 | 1 - 50公尺 | |||||||
中文名 | 海蛾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海蛾魚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293 Pegas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海蛾魚 | |||||
最大體長 | 8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短海蛾魚、海蛾魚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東北部
![]() ![]() |
|||||||
棲息環境 |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Parapegasus volans, Parapegasus volitans, Pegasus volans, Pegasus volitan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4);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 ![]()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Dragonfish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縱扁而寬,完全被覆堅硬骨板,包括背部側4節、腹部側5節以及尾環11節,第9及第10節尾環相連,最後尾環背面無棘。枕部不具凹窩。吻部稍突出,兩側、背面與腹面各具隆起稜,稜脊具鋸齒狀。體無鱗。背鰭位於體後,與臀鰭相對,無硬棘,僅具5軟條;胸鰭大形,呈水平翼狀,具透明鰭膜以及10-12不分枝軟條,第5軟條發達呈觸手狀,遠厚於其它軟條;腹鰭具I棘,第一軟條延長呈觸手狀。體色多變,通常淡褐至鮮黃色或藍色,背部和側邊顏色深於腹面;體及鰭皆具許多黑褐色斑點。 |
|||||||||
棲所生態 | 幼時行浮游生活,成魚則棲息於泥沙底質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生活習性尚不甚清楚。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自印度洋的Manaar灣至泰國灣及南中國海,再沿著南中國海至中國大陸及臺灣沿岸,向上延伸至日本。臺灣主要分布於東北部及西部海域。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類,偶為底拖網捕獲,除學術研究外,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不具食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