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terocaesio digramma  
發音 
Pterocaesio digramma雙帶鱗鰭烏尾鮗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64) 棲息深度 3 - 50公尺
中文名 雙帶鱗鰭烏尾鮗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烏尾鮗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1 Caesio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雙帶鱗鰭梅鯛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烏尾冬仔、青尾鮗(臺東)、烏尾冬(澎湖)、紅尾冬(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安汶島 
同種異名 Caesio chrysozona, Caesio diagramma, Caesio digramma, Pterocaesio diagramm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438 ASIZP0055867 ASIZP0057517 ASIZP0059002 ASIZP0059585 ASIZP0059694 ASIZP0064857 ASIZP0064948 ASIZP0064964 ASIZP0065180 ASIZP0065181 ASIZP0065182 ASIZP0065850 ASIZP0700008 ASIZP0700156 ASIZP0800174 ASIZP0800175 ASIZP0800176 ASIZP0800910 ASIZP0801037 ASIZP0801038 ASIZP0801039 ASIZP0802410 ASIZP0802472 ASIZP0802561 ASIZP0910174 ASIZP0910175 ASIZP0910176 ASIZP0910910 ASIZP0911037 ASIZP0911038 ASIZP0911039 ASIZP0912410 ASIZP0912472 ASIZP0912561 ASIZP0916847 FRIP21156 NTUM00059Paratype ...列出全部52筆...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15,Chia-Hao Chang,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1-06-13,柯慧玲,CO1,100% 2011-06-13,柯慧玲,CO1,100% 2011-06-13,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Double-lined fusili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3-3.9倍。口小,端位;上頜骨具有伸縮性,且多少被眶前骨所掩蓋;前上頜骨具二個指狀突起;上下頜前方具一細齒,鋤骨無齒。背鰭單一。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基底上方一半的區域均被鱗。側線完全且平直,僅於尾柄前稍彎曲。尾鰭深叉型。 背鰭具有10根硬棘,15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12根軟條;胸鰭具有21根軟條;側線鱗列數為68-75。體背藍色,腹面粉紅色,體側有二條金黃色帶,第一條起自頭頂而止於背鰭末端,另一條於側線下約1-2鱗片處,起自吻上方經眼睛上緣而達尾柄末梢,僅約一個鱗片寬。各鰭銀黃色或淡白色;尾鰭上下葉末端有明顯黑斑。最大體長可達30公分,據報導體長21.3公分可達性成熟。(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較深的瀉湖或礁石區陡坡外圍海域,性喜大群洄游於中層水域,游泳速度快且時間持久。棲息深度範圍為0-50公尺。屬日行性魚類,晝間在水層間覓食浮游動物,夜間則於礁體間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肉食性,以浮游動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分布區域北起日本南部,南至印尼、澳洲,東抵新喀里多尼亞。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在臺灣的族群數量頗為普遍,為常見的食用經濟魚種,一般由流刺網或圍網捕獲,全年皆產。鹽漬或紅燒食用均可。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