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corpaenopsis venosa  
發音 
Scorpaenopsis venosa枕脊擬鮋
by: 林沛立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2 - 95公尺
中文名 枕脊擬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枕脊擬鮋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枕嵴石狗公、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Dendroscorpaena cirrhosa, Scorpaena durbanensis, Scorpaena novae-guinae, Scorpaena novaeguinae, Scorpaena rosea, Scorpaena venosa, Scorpaenopsis cirrhosa, Scorpaenopsis novae-guineae, Scorpaenopsis novaeguineae, Scorpaenopsis palmeri, Scorpaenopsis rosea, Scorpaeopsis venosa   
參考文獻 Fishbase(2005)  Hiroyuki Motomura 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57737 ASIZP0057739 ASIZP0059575 ASIZP0060022 ASIZP0064300 ASIZP0067509 ASIZP0072776 ASIZP0074032 ASIZP0078950 ASIZP0802340 ASIZP0805449 ASIZP0912340 ASIZP0915449 CAS31396 CAS54151 CAS54152 FRIP20243 FRIP21391 NMMSTP00535 RUSI35055 RUSI35070 RUSI35097 RUSI35655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Raggy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略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7-3.15倍。頭中大,標準體長為頭長之2.3-2.5倍,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小,頭長為眼徑之4.7-5.2倍 (體形較大標本:4.45-5.0倍),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頭長為眼間距之6.5-7.55倍。口大,端位,斜裂,腭骨延伸至眼眶後側下方。吻部稍延長,頭長為吻長之3.0-3.2倍。眶下脊具4棘,第一棘位於淚骨上,短小,其角度較其他棘還直立。淚骨前緣具1脊,具1棘平行延伸超過腭骨,具後棘常被1大的羽狀皮瓣遮蓋。眼間脊稍發達,由1深溝所分開並延伸至枕骨邊緣。眼上棘及眼後棘不向側面延長。中間眼間脊發達,始於兩鼻孔之間後側至眼間距。枕骨凹陷深且呈四角形,前緣崎嶇,經過眼後棘之間。鼓棘分開,約與眼後棘等長或1/2長,鼓棘與眼後棘皆位於枕骨凹陷前端,鼓棘與頂棘之間具1低矮脊,兩頂棘之間後側有時具1脊。眼眶下具寬廣凹陷,延伸至淚骨骨突(或脊)之處,前鼻孔之前。上鰓蓋棘不分岔。鰓蓋棘之間具鱗片。眼上通常具羽狀觸角,頦部具指狀皮瓣,頭部、體側及各鰭皆具許多小觸角、皮瓣及肉瘤。側線上側位,斜直,後半部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側線縱鱗列:47-52。背鰭低矮,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通常第三棘最長,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圓寬,無鰭條分離,軟條15-18;腹鰭胸位,延伸至肛門,具硬棘 I,軟條5;體色多變,通常為灰褐色或褐紅色,體側通常具斑塊覆蓋,具1個或少數白色斑點或斑塊,通常大多位於背鰭基部。(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本種棲息於內灣或潟湖至大陸棚地區,偶見於大陸邊緣島嶼,以岩礁、碎石堆或海藻或海草茂盛之處等環境為主,水深2-95m。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由南非、印度至澳洲昆士蘭及澳洲西岸,北至日本。  

漁業利用

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