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iganus argenteus  
發音 
Siganus argenteus銀臭肚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Quoy & Gaimard, 1825) 棲息深度 5 - 40公尺
中文名 銀臭肚魚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臭肚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67 Sig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銀色籃子魚 
最大體長 40 cm T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臭肚、象魚、象耳(澎湖)、臭肚仔(澎湖)、羊矮仔(澎湖)、盧矮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關島和馬里亞納群島 
同種異名 Amphacanthus argenteus, Amphacanthus mertensii, Amphacanthus rostratus, Siganas rostrata, Siganus argebteys, Siganus fuscescens, Siganus javus, Siganus marmoratus, Siganus oramin, Siganus punctatus, Siganus rivulatus, Siganus rostratus, Siganus sp. ...共21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651 ASIZP0057679 ASIZP0058863 ASIZP0059403 ASIZP0700383 FRIP22337 NMMBP01299 NMMBP03383 NMMBP04381 NMMBP04402 NMMBP04431 NMMBP08716 NMMSTP00196 NTUM06851 NTUM07865 RUSI35653  
英文俗名 Silver rabbitfish; Roman-nose spinefoot; Rabbitfish; Rabbitface spinefoot; Streaked-spine foot; Streamlined spinefoot; Spinefoot; Forktail rabbi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0倍;尾柄細長。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側線上鱗列數16-22。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一缺刻;尾鰭深分叉。體背海水藍色,往腹部漸呈銀色,頭部後面及體側滿佈黃色小斑點;鰓蓋末緣有一短黑色帶。背鰭與尾鰭黃色;臀鰭與腹鰭銀色;胸鰭為暗黃色。但魚體受驚嚇或休息時體色會變成暗褐色與亮褐色紋相雜,前者則形成7條斜線;魚體死亡後,體色會褪成褐色。

棲所生態

暖水性魚類,常形成小群體棲息於朝海的珊瑚礁區或岩礁區。稚魚則生活於大洋中,並朝礁區移動。以底棲藻類為食。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東部。臺灣主要產於東部、蘭嶼、綠島與南部海域等。 

漁業利用

以一支釣、圍網、流刺網等漁法捕獲,終年皆有;本種適於煮薑絲湯或鹽烤。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