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
|
by: 王慎之 |
||||||||
命名者 | Jordan & Seale, 1905 | 棲息深度 | 5 - 80公尺 | |||||||
中文名 | 布氏金梭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金梭魚科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472 Sphyraen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倒牙魣 | |||||
最大體長 | 90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針梭、竹梭、巴拉庫答、梭仔(澎湖)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 |||||||
棲息環境 | 大洋、礁區、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Sphyraena bleekeri, Sphyraena jello, Sphyraena putnamiae, Sphyraena putnamie, Sphyraena qenie, Sphyraena raghava | |||||||||
參考文獻 |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 |||||||||
典藏標本 | ASIZP0056170 ASIZP0059900 ASIZP0062924 ASIZP0063613 ASIZP0069753 ASIZP0069767 ASIZP0078404 ASIZP0803223 ASIZP0803250 ASIZP0807163 ASIZP0913223 ASIZP0913250 ASIZP0916958 ASIZP0917163 NMMBP02265 NMMBP08742 NTUM06783 | |||||||||
典藏基因 |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6-01-26,Chia-Hao Chang,CO1,100% | |||||||||
英文俗名 | Sawtooth barracuda; Chevron barracuda |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眼前緣之下方;上下頜及腭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無鰓耙。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124-134。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第二背鰭末端延長如絲;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胸鰭略短,末端幾達背鰭起點之下方;尾鰭全期為深叉形。體背部呈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體側具許多延伸至腹部之「ㄑ」形暗色橫帶。尾鰭一致為暗色,而上下葉末緣不為白色;腹鰭白色;餘鰭黃褐色或灰黑色。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大洋較近岸的礁區、內灣、潟湖區或河口域,常成大群數一起於日間活動。游泳能力強,活動範圍廣,並無固定的棲所。肉食性,以礁區的魚類及頭足類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紅海、非洲東南部至萬那杜,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四周海域亦均有產。 |
|||||||||
漁業利用 |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定置網、流刺網、拖曳釣等漁法捕獲,肉味鮮美,適宜油煎、紅燒、煮薑絲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