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Torquigener hypselogeneion  
發音 
Torquigener hypselogeneion頭紋窄額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2) 棲息深度 18 - 22公尺
中文名 頭紋窄額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四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9 Tetra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頭紋窄額魨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花紋河魨、寬紋魨、氣規、規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Amblyrhinchotes hypselogeneion, Amblyrhynchotes hypselogeneion, Amblyrhynchotes hypselogenion, Spheroides hypselogeneion, Sphoeroides hypseiogeneion, Sphoeroides hypselogenecon, Sphoeroides hypselogeneion, Tetraodon hypselogeneion, Tetrodon hypselogeneion, Torquigener hypselogenion, Uranostoma gutt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Hardy, G. S. 198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355 ASIZP0059418 ASIZP0066614 ASIZP0076180 ASIZP0801424 ASIZP0807093 ASIZP0911424 ASIZP0917093 FRIP00039 NMMBP02103 NMMBP05214 NMMBP05224 NMMBP09044 NMMSTP00796 NMNSF01070 NTOU-AE6164 NTUM03714 NTUM04405 NTUM06219 NTUM06296 NTUM06297 NTUM06302 NTUM07545 NTUM07978 NTUM08440 ZMH20651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6-01-27,HAN-YANG,CO1,100%
英文俗名 Orange-spotted toadfish; Dwarf blowfish; Dwarf blaasop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具一縱行皮褶。體背自鼻孔至背鰭前方具稀疏排列小棘,腹面自鼻孔下方至肛門前方有小棘,頭側和胸鰭後方亦有小棘。鰓孔內側白色。背鰭尖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8,明顯位於臀鰭之前;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7;無腹鰭;胸鰭短寬,近方形,後緣稍圓,具軟條13-15;尾鰭寬大,截形。體背部及側面為淺褐色,腹面乳白色;體背部和側面佈滿大小不一的黑褐色小斑點;頭側頰部有4條褐色帶;體側另具一連續之黃色縱行帶。背、臀鰭自色;尾鰭淺褐色,上方鰭條上有多個褐色小斑排列;胸鰭淺褐色。以前所記載之寬吻魨(Amblyrhynchotes hypselogeneion)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熱帶及亞熱帶近海底層小型魚類。肉食性,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自南非至所羅門群島。臺灣西部、東北部、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肉臟及卵巢具劇毒,不宜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